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Linux在IBM兼容的PC上,其硬件定时器的时钟中断速率设定为100Hz,任务可以达到10ms的精度,这样低的时间精度远远不能满足实时任务的需要,如何兼顾时钟中断处理函数开销与计时精度是时钟优化必须考虑的问题.采用双频时钟机制,高低双频时钟中断,并提高内核对实时进程的响应速度,对新的时钟性能进行了分析.通过实验,测试标准Linux的时钟在不同频率下的性能及新的时钟性能.  相似文献   
2.
刘玉芝  韩立忠 《气象》1996,22(9):48-49
作者介绍了1994年11月15日,由邹县电厂至淄博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448ZM塔倒塔事故的情况。并对造成这次倒塔事故的天气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针对GI/M/1排队模型可能出现的影响因素,研究具有负顾客的GI/M/1工作休假及休假中止模型.其服务规则为先到先服务,休假策略为空竭服务多重休假,负顾客抵消队尾的正顾客。若休假期中一个服务完成时,系统中还有顾客,发生休假中止。通过矩阵几何解方法求得到达时刻队长的稳态分布.  相似文献   
4.
Brew平台上应用程序中断和恢复的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手机软件开发的应用BREW平台。主要阐述了运用于手持设备的应用程序在开发时所做的中断和恢复处理。  相似文献   
5.
刘玉芝  韩立忠 《气象》1996,22(9):48-49
作者介绍了1994年11月15日,由邹县电厂至淄博500kV超高压输电线路#448ZM塔倒塔事故的情况。并对造成这次倒塔事故的天气条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太湖东岸平原中全新世气候转型事件与新石器文化中断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于世永  朱诚  曲维正 《地理科学》1999,19(6):549-554
来自苏州草鞋山遗址年代学,生物地层学和沉积学的分析结果表明,本区新石器文化演进与全新世气候突变的事件有关。高分辨率,连续的孢粉,粒度和磁化率记录证实,崧泽文化是在暖湿气候条件下出现和繁荣的,发生在5365aB.P左右的一次干旱事件使之走向衰落,而出现在全新世大西洋期与亚北方期过渡阶段的一次气候转型事件中断本区文明达200年之入。5160aB.P.以后,气候转为暖干,经历了一次干旱事件后,良渚文化发  相似文献   
7.
TYSC—3Q测井仪数据采集方法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YSC-3Q型数字测井仪目前在煤田地质勘探中大量地使用着,但其承仪器配套的数据采集软件因开发时间过早,已不能适合现在地计算机软件系统。本文从软、硬件两个方面论述了新的数据采集方法,并给出了采用C程序设计语言实现的方案。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如何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实时测控的有关问题与技术。在VB编程环境下,VB应用程序通过调用动态链接库(DLL)完成硬件中断响应与处理,以及对底层输入/输出I/O端口的操作,充分发挥了VB和C两种语言的各自优势。  相似文献   
9.
洞穴石笋沉积间断类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广西桂林,贵州荔波、茂兰、都匀凯口及云南宣威、泸沽湖等地典型岩溶峰丛-峰林平原、岩溶斜坡和岩溶高原的大量大型石笋纵剖面研究为基础,依据石笋沉积旋回或纹层组的系统测年数据和碳氧同位素系统测试资料,确定石笋沉积间断面上、下的年龄,若以上、下纹层结构构造差异大、构造类型不同、结构构造突变或有间断沉积特征为前提,将上、下纹层的年龄差作为沉积间断时间:差值大,间断时间长,其间若有间歇性停、滴转变,则沉积纹层的测年值是此时段的正常年序;差值小,间断时间短;差值很小,又无宏观异常,为正常的连续沉积。本文从石笋沉积间断标志,间断面上、下的年代异常,间断类型和古气候环境意义,论述石笋沉积间断,阐明石笋纵剖面有丰富的古气候环境信息,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此外,根据石笋纹层的宏观、微观资料和测年统计,提出了年季和年际的短期性、10年际—万年际的长期性、瞬时性间断类型的分类方案,短期停滴,是常态气候条件下,年旱季或年际干旱停滴,形成年际和季节性沉积间断;长期停滴,是气候环境冷暖周期性变化,略呈小周期的干冷气候间歇性停、滴相间的演变,形成10年际—万年际沉积间断;瞬时性停滴,指地震、掉顶、坍塌等天然或人为事故,碰断石笋,引起瞬时或短暂停滴,形成灾害性沉积间断  相似文献   
10.
姚江-宁波平原是新石器河姆渡文化核心分布区,大量考古与古环境研究成果为深入探讨本地区7000年来的人地关系,尤其是新石器遗址文化间歇事件的原因创造了有利条件。本文通过对鱼山遗址地层记录的详细研究以及与区域多个遗址地层的空间对比,并对照该区自河姆渡文化一期以来古人类遗址的时空迁移过程,总结新石器文化演进中的海侵事件,并分析其与文化间歇的内在联系,初步认识如下:1)鱼山遗址从山麓到平原,地层记录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需要在不同的古地理位置获取剖面进行对比,才能重建更完整的古环境演变过程。2)鱼山遗址记录了2次海水入侵事件,分别发生于6300~6000cal.aB.P.和4500~3400cal.aB.P.,这两次事件与区内其他遗址文化层堆积中普遍叠压的自然淤积层或文化层缺失现象具有良好对应关系;研究区另有部分遗址在5400~5300cal.aB.P.也存在海水入侵迹象。3)新石器遗址时空分布呈现阶段性变化,河姆渡文化一、二期,遗址数量少,增幅小,主要分布于山麓缓坡地带,反映海水入侵造成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局限性。河姆渡文化三、四期的遗址数量显著增加,且向开阔平原地带扩散,表明较稳定的海平面使研究区平原成陆面积增大,古人类对海岸带的利用快速扩张。良渚末期,遗址大幅度减少,直至商周才重新增多,反映持续的海水入侵制约古人类活动强度。上述遗址时空迁移特征反映海岸带古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快速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