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840篇
测绘学   6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1864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24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110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21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29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4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驱龙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地质、蚀变与成矿   总被引:54,自引:17,他引:37  
驱龙超大型矿床是一个产于后碰撞伸展环境下、与大洋俯冲无关的新型斑岩铜矿。文章通过对驱龙铜矿床地质、蚀变与矿化的详细研究,建立了驱龙中新世岩浆演化序列,初步查明了岩浆浅成侵位的构造控制要素,厘定了主要的围岩蚀变类型及空间展布规律,查明了引起各期蚀变事件的地质记录及矿化的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成矿物质沉淀的机制,初步建立了该矿床的成矿模型。研究表明,驱龙铜矿中新世斑岩是闪长质深部岩浆房不断演化的产物,花岗闪长岩中新发现的、结晶时间为22.2Ma左右的闪长质包体可近似代表深部岩浆房组分,依次产出的花岗闪长岩、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P斑岩、X斑岩及最晚期的闪长玢岩(15.7±0.2)Ma,均为深部岩浆房连续演化的产物,岩浆持续6Ma左右。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斜长石不断的结晶分异,导致了岩石常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微量元素组成的规律性变化,斑岩埃达克质的特征也因岩浆演化过程中角闪石等矿物的不断结晶分异而引起。X斑岩中锆石的Hf同位素特征表明,岩石可能形成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大面积产出的花岗闪长岩为驱龙铜矿最主要的含矿围岩,容纳了驱龙矿床70%以上的矿体,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具花岗结构-似斑状结构,近EW向产出,其浅成就位可能受背斜控制,其后的各期斑岩均沿该侵位中心上侵,而冈底斯地壳中新世的快速抬升与剥蚀是导致含矿斑岩浅成侵位的根本原因;矿区内的SN向裂隙带既不控岩,也不控矿。浅成侵位的斑岩及深部岩浆房均发生了流体出溶。发生了大量流体出溶的深部岩浆房,是矿区早期蚀变流体的主要来源,显微晶洞构造及单向固结结构(UST)是流体出溶的地质记录。蚀变主要有3种类型,分别为早期的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以及晚期的长石分解。钾硅酸盐化可分为2个阶段,即蚀变矿物以次生钾长石为主的早期钾硅酸盐化和以次生黑云母为主的晚期钾硅酸盐化。青磐岩化因产出的岩石类型不同,蚀变矿物组合具有明显差异性:产于叶巴组地层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强,蚀变矿物以绿帘石为主;产于花岗闪长岩中的青磐岩化相对较弱,蚀变矿物以绿泥石为主。晚期长石分解蚀变以破坏长石类矿物为特征,蚀变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绿泥石-粘土等。石英和硬石膏贯穿于上述各种蚀变中。空间上,钾硅酸盐化位于斑岩体及其周围地区,青磐岩化位于钾硅酸岩化外侧。后期形成的长石分解蚀变强烈叠加了早期钾硅酸盐化,介于钾硅酸盐化带与青磐岩化带之间。与早期钾长石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不规则石英-钾长石脉,与晚期黑云母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不规则至板状的石英-硬石膏脉、黑云母脉,与青磐岩化有关的脉体主要为板状的绿帘石-石英脉,与晚期长石分解蚀变有关的脉体主要为板状黄铜矿-黄铁矿脉及黄铁矿脉;在早期钾硅酸盐蚀变与晚期长石分解蚀变转换阶段,发育一组板状的石英-硫化物脉。早期不规则的脉体形成于斑岩结晶早期、矿区裂隙小规模发育阶段;晚期的板状脉体形成于斑岩弱固结或固结之后、矿区大规模连通裂隙发育阶段。驱龙矿区的铜矿化分布较为均一,主体产于花岗闪长岩中,其中,铜矿化主体形成于黑云母化蚀变阶段,转变阶段及长石分解阶段也有大量铜的形成;钼主要形成于转换阶段,长石分解蚀变阶段也有产出。黑云母化阶段,铜的沉淀与角闪石黑云母化、斜长石钾长石化过程中Ca2 的大量释放有关;转换阶段,铜钼矿化可能与压力和(或)温度骤降有关;晚期铜矿化与长石矿化蚀变阶段,斜长石绿泥石化、黑云母绿帘石化过程中Ca2 及Fe2 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洛宁县寨凹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寨凹钼矿床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的熊耳地体.矿床定位受马超营断裂带的次级断裂控制,矿体呈脉状贼存于太华超群石板沟组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中。成矿过程包括3个阶段:石英-辉钼矿阶段(I)、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Ⅱ)、石英-碳酸盐阶段(Ⅲ),其中,I阶段为主成矿阶段。寨凹钼矿床可见2类流体包裹体,即水溶液型和含子晶包裹体;激光拉曼指示包裹体成分主要为H2O。从早到晚,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从I阶段100~260℃,经Ⅱ阶段110~160℃.变化为Ⅲ阶段120—180℃.矿床总体属于低温热液矿床:流体包裹体盐度从I阶段的2~25wt%NaCl.eqv演化至Ⅱ阶段的6—30wt%NaCl.eqv.然后降为Ⅲ阶段的7~25wt%NaCl.eqv。I阶段均一温度范围宽广、流体包裹体盐度由双峰式演化为单峰式以及包裹体温度-盐度双变图的负相关性指示了流体混合是主要的成矿机制。寨凹钼矿流体包裹体以高密度、高盐度的低温低压流体为特征,是含CaCl,流体参与成矿的结果,热的岩浆流体与冷的含CaCl,的卤水的混合.导致了辉钼矿的沉淀。寨凹钼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特征与侵入岩相关的成矿系统一致.指示其成因类型为与侵入岩有关的钼矿床.  相似文献   
3.
随着表面热离子质谱(TIMS)和多接收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的广泛应用以及同位素分析方法的改进,近10年来非传统稳定同位素(Cu、Zn、Fe、Se、Mo、Cr、Hg等)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其中,由于Mo同位素的分馏明显受氧化还原条件的控制,使其在指示古环境及古气候的变化方面有独特的地球化学指示意义.同时,Mo同位素在指示成矿物质来源和海洋Mo循环等方面也取得较大成果.因此,M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已成为国际地学领域的一个前沿和热点.本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结合近期自己的工作,论述了Mo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进展,详细介绍了Mo同位素的化学分离、提纯和质谱分析技术,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库勒萨依序列斑岩体δ平均3.05,属于钙碱性系列岛弧浅成岩。 SiO2含量为57.06%~70.74%,高Al2O3、Na2O、Sr和相对富集LREE,低MgO、Y、Yb,强烈亏损HREE。Na2O/K2O>1,Sr/Y平均57.67,正Eu异常,因而具有典型O型埃达克岩特征。库勒萨依序列斑岩体与Mo异常套合好,已发现钼矿体,找矿前景良好。该埃达克岩的确立,对深化西天山区域成矿规律和指导今后找矿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滇西北雪鸡坪斑岩铜矿流体包裹体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雪鸡坪中型斑岩铜矿床位于三江地区义敦岛弧南端的中甸弧,成矿斑岩为石英闪长玢岩和石英二长斑岩,属于印支期产物。含矿岩体蚀变分带明显,由中心向外发育强硅化带→石英绢云母化带→粘土化-石英绢云母化带→青磐岩化带,工业矿体赋存于斑岩体中心强硅化和石英绢云母化带内。矿化类型以网脉状矿化为主,细脉浸染状矿化不发育。本文对主要矿化阶段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体系统进行了包裹体岩相学、显微测温学和激光拉曼谱学研究,发现与成矿有关的流体包裹体可以分为水溶液包裹体、CO2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3类,子矿物主要为石盐、方解石、赤铁矿和少量CaCl2水合物及不透明硫化物。其中含子矿物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0~420℃,盐度为33.48%~75.40%NaCl equiv.,密度为1.01~1.09g/cm^3。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包裹体的液相成分主要为H2O,气相成分为H2O和CO2。早期水溶液包裹体和CO2包裹体共生,其均一温度相近,以及纯CO2包裹体的发现,指示成矿流体存在不混溶现象,这种不混溶是由原始岩浆流体“二次沸腾”作用产生的。CO2相分离、温压条件降低和pH值升高是雪鸡坪斑岩铜矿硫化物沉淀的主要原因。晚期低温、低盐度的流体可能来源于大气降水与岩浆流体的混和,对矿化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6.
矿区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入手,总结了综合找矿标志,指出了进一步找矿方向。研究表明该矿床成矿组分单一,异常元素组合主要为Mo、Bi、Ag,次为W、Sn、Zn、Cu、Pb,仅有钼能形成较大规模的异常;矿床元素水平分带序列为(Mo-Bi-Ag)-(W-Sn)-(Pb-Zn-Cu),垂向分带序列为(Mo-Ag-Pb-Zn)-Cu-(Bi-W-Sn),并以w(Mo)/[w(Bi)×100]≥65,[w(Pb)×w(Zn)/w(W)×w(Sn)]≥25为判别标志,来预测深部盲矿体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舒兰市福安堡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福安堡中型斑岩钼矿床的地质特征、找矿标志及找矿方法,对在吉林地区北部舒兰—蛟河一带分布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区寻找大、中型斑岩型钼矿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北达巴特斑岩铜钼矿产于华力西期流纹斑岩中,矿体呈脉状,铜矿体地表为氧化物,钼矿体主要赋存于深部的流纹斑岩中,其矿化作用呈上铜下钼的双层矿化结构模式,矿化为细脉浸染状。矿床的成因类型为斑岩型铜钼矿。  相似文献   
9.
嵩县纸房钼矿地质特征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嵩县纸房钼矿为马超营断裂多金属成矿带上首次发现和评价的层间脉型钼矿床.并迅速带动了在该区寻找脉型钼矿。通过对矿体形态、矿石质量、围岩蚀变和控矿要素等的分析研究,认为该矿床为中低温热液充填石英脉型层状矿床.指出了该区域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0.
秋树湾矿区是一座中型规模的铜、钼矿床。在水平方向上矿区具北铜南钼的分布特征,即北山铜矿床和南山钼矿床;从垂向上看,北山铜矿床深部赋存有规模较大的钼矿体,并具垂直分带现象,即上铜下钼。这主要是矿区成矿后,构造活动使南山赋矿区向上逆冲,使其上部的铜矿体被剥蚀,而北山赋矿区上部的矿体则保存了下来。因此,研究认为,在北山铜矿区的下部及南山钼矿区中深部寻找隐伏钼矿床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