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87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60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157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This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formulations used over the last 40 years for the solution of problems involving tensile cracking, with both the discrete and the smeared crack approache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smeared approach, identifying as its main drawbacks the observed mesh‐size and mesh‐bias spurious dependence when the method is applied ‘straightly’. A simple isotropic local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is considered, and the (exponential) softening modulus is regularized according to the material fracture energy and the element size. The continuum and discrete mechanical problems corresponding to both the weak discontinuity (smeared cracks) and the strong discontinuity (discrete cracks) approaches are analysed and the question of propagation of the strain localization band (crack) is identified as the main difficulty to be overcome in the numerical procedure. A tracking technique is used to ensure stability of the solution, attaining the necessary convergence properties of the corresponding discrete finite element formulation. Numerical examples show that the formulation derived is stable and remarkably robust. As a consequence, the results obtained do not suffer from spurious mesh‐size or mesh‐bias dependence, comparing very favourably with those obtained with other fracture and continuum mechanics approach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3.
水槽造流系统水力计算与泵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供一种完整的用于试验水槽造流系统的水力计算和泵机选择方法 ,可用于其他类似工程设计。  相似文献   
4.
5.
6.
结合一次暴雨过程,将自适应网格技术应用于中尺度模式MM5中进行数值试验,同时对比自适应网格方案和固定网格方案的优劣,对模拟结果作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此次降水过程,自适应网格模拟的效果取决于一些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主要组分结构特征与生烃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高纯度煤岩显微组分分离富集的基础上,应用透射式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 (Micro FTIR),对吐哈盆地侏罗纪煤中的主要组分-镜质体、丝质体、角质体、藻类体的结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芳香结构含量相对较少;角质体和基质镜质体中含有较丰富的芳香结构以及长链脂族结构;而丝质体则主要由芳香结构组成,脂族结构含量很少。显微组分的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藻类体具有很高的生烃潜力、角质体和镜质体的生烃潜力中等、而丝质体的生烃潜力则很低。对于吐哈盆地煤成油来说,由于藻类体主要由长链脂族结构组成,并且生烃潜力也高,因此其具有高的液态烃产率、丝质体的产油率最小、角质体和镜质体的液态烃产率中等。由于镜质体是本区煤中含量最高的组分。因此,对于吐哈盆地所形成的具有工业规模的油田来说,镜质体应该是主要的贡献组分之一。但对于富含藻类体的厚层状烛藻煤,由于它类型好,品质高、生烃潜力大、以中长链脂族结构为主,是煤成油最理想的源岩。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与泥质烃源岩生气规律对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配制了两套成熟度相近的碳酸盐岩和泥质岩丰度系列样品。采用半封闭外加温加压式热压模拟装置对碳酸盐岩的生烃情况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了碳酸盐岩生气量随成熟度和温度变化的趋势,探讨了碳酸盐岩生气的变化规律。碳酸盐岩与泥质岩的生烃潜力是有机质质量和有机质丰度的函数,与岩性无关;碳酸盐岩的产气规律与泥质岩相似,而且两者产烃的量级也相当,并不存在碳酸盐岩生排烃效率高的现象;碳酸盐岩和泥质岩总有机碳(TOC)含量在热模拟过程中基本上不发生变化;不同岩性的有机质的产烃效率主要受温度和有机质类型决定。  相似文献   
9.
介绍使用计算机制作专题地图的工艺流程,及计算机制图在印刷前的生产制作的工作步骤和方法,指出了在制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对出版高质量的地图在各环节如何加以控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岩浆型磷灰石结构四面体替换特征的标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羽 Stoppa  F 《矿物岩石》1997,17(3):5-10
根据文献中列了的56个产于碳酸岩-碱性岩磷灰石的成分数据,讨论了这些岩浆型磷灰石结构四面体替换特征的标型意义,并定义出四面体替换指数,(TSI=(Si+SC)/P,单位晶胞原子数百分比),以区别侵入相碳酸岩磷灰石,喷发相碳酸岩磷灰石和碱性岩磷灰石:IAP的TSI为0-6.9,平均3.62,仅少量C进入T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