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4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住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老龄社会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阐述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对老年公寓或老年住宅的不同选择以及当前老年住宅存在的主要差距与不足,并提出了老年住宅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3.
李琼  李松林  张蓝澜  李昊  刘毅 《地理研究》2020,39(9):2130-2147
中国新时代“两个十五年”的现代化强国战略周期,恰恰是快速人口老龄化纵深发展期,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矛盾将日益严峻。本文利用广东省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2015年广东省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香港统计年刊和澳门统计年鉴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空间回归等方法,研究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的时空特征及其经济效应,结果表明:①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进程慢于广东省,更慢于全国,但于2015年已进入老年型I期。② 粤港澳大湾区老龄化呈动态演变特征,空间上以香港和江门为起点,经西北向北扩散的“C”型分布模式,高收入城市以澳门和香港为起点向北扩散,最终形成中心-外围的空间分布格局。③ 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影响,老龄人口增加1%,人均GDP降低3%。人均固定资本投入和人均人力资本投入有正的经济效应,人均人力资本投入带来的正向效应要大于人均固定资本投入。鉴于此,粤、港、澳三地应建立起协同治理模式,构建跨境的养老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充分利用人力资本促进技术创新,并正确评估不同阶段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妥善处理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健康中国战略下,积极应对老龄化、建立健全养老和医疗等相关设施,成为许多城市关注的问题。目前相关研究很少关注西北城市的老龄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养老资源错位的现象。本研究以西宁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10—2018年西宁市公安局各街镇人口数据和兴趣点(POI)数据,选用老年人口系数、赡养率、增长率和地理集中率四个指标,利用综合老龄化指数(CAI)模型、核密度函数模型和空间错位指数模型对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及养老资源(医疗资源、老年设施)空间错位现象进行探索分析,结果表明:(1)9年间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已步入老年型社会。(2)通过老龄化综合指数可知:主城区外围街镇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大于城区中心的街道,其中小桥街道、朝阳街道、马坊街道与乐家湾镇人口老龄化最为严重,2018年综合老龄化指数增长速度超过中心城区街道,西宁市主城区人口老龄化严重程度已从中心街道向外围街镇扩散。(3)通过空间错位指数计算可得知:城中区的养老资源数量充足但过于集中,城北区的养老资源分布合理但是数量较少,行政区之间的养老资源与老年人口分布存在较大空间错位问题。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特征及其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静 《地理科学》2017,37(11):1728-1735
根据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数据资料,采用对比分析、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了1953~2015年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从时间上看,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不断演变,少儿人口数量从不断增加转变为不断减少,劳动适龄人口比重比较稳定,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总抚养系数和少年儿童抚养系数大幅度下降,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从空间上看,人口年龄结构存在较大地区差异。安徽省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为:① 人口老年化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速度的减缓,家庭规模小型化,并对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卫生的挑战;② 少儿人口的不断减少影响教育资源的配置;③ 人口年龄结构的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安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为了尽可能地减缓人口年龄结构演变对安徽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机遇期,加快经济发展,不断促进社会进步;二是要加强引导,因地施策;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努力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力争全覆盖,尽量减小城乡差距;四是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探索建立满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方式需求的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2000-2010年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2010年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方法划分老年人口社会空间地域类型,将两者叠加分析,得出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可划分为8种类型区并呈圈层和扇形分布的特征。通过与2000年的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进行比较,归纳出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的变化具有历史继承性、随城市开发进程而结构趋于复杂化、出现类型更新和类型区范围变化等特征。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模式主要分为四种:老城区延续发展模式、中心城区更新转变模式、近郊区急剧转变模式、远郊区分异发展模式。最后从城市历史发展传承、城市规划建设引导、住房等制度变迁影响、房地产发展等方面探讨了广州市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异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地理信息软件ArcGIS 10.1,选取老年人口系数为人口老龄化指标,运用人口重心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半变异函数等分析方法,对吉林省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1990-2010年吉林省人口老龄化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解释其形成原因。研究结果表明:①吉林省各县市人口老龄化差异明显,进程加快,重心由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但移动速度减缓;②吉林省人口老龄化存在正的空间自相关性,在空间的集聚呈现先弱后强的变化趋势;③人口老龄化高—高区向东部集聚,低—低区向西部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④总体上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空间的结构化分异较为明显,随机性因子引起的空间异质性程度较弱,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主要体现在东—西方向上;⑤出生率始终是影响吉林省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迁出率对人口老龄化发展起关键作用,人均GDP年对人口老龄化呈负相关,城市化率对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老龄化地理研究进展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国家老龄化地理研究进展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及以前,研究重点集中在老年人地理集中、老年人健康与环境、为老服务政策研究等;20世纪90年代,研究主要集中于人口老龄化空间趋势、老龄化设施和环境、老年人保健和护理以及基于人文主义视角的老年人个人日常经验分析等;21世纪以来,研究方法呈现多元化,研究内容由传统主题日益转向老年人个体日常现实经验的微观层面研究。最后本文结合中国老龄化地理学研究现状,提出国内相关研究在研究视角、内容和方法上的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中日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始于2005年,目前还处在初期阶段,而日本早在20世纪中期就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目前已经步入超老龄社会阶段。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明显依赖于地区经济发展,而日本则相反,更多地依赖于社会保障条件的地区均等化程度。通过对比、分析中日两国人口老龄化的区域演变特征,本文发现:在不同阶段,人口老龄化区域演变的一般特征和主导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表现为:(1)在人口老龄化的初中期阶段,地区经济发展对其区域演变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在人口老龄化的中后期阶段,社会保障条件则成为老龄人口地区集聚的主导因素;(2)地区经济发展对于人口老龄化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的地区间迁移,而社会保障条件的作用则更多地表现为顶部老龄化,即迁移性老龄化。  相似文献   
10.
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应用于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研究,以福建省为例,分析1990-2010年间县域人口老龄化时空演变特征,并探讨导致格局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人口老龄化的总体空间格局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集聚有所减弱。② 热点区(高度热点区)由沿海向内陆演进,属跃迁式突变;边缘区发展方向刚好相反,属收缩式渐变。③ 总变异中随机性因素增大,结构化分异减弱;区域空间差异愈发显著,主要体现在西北—东南方向上。④ 各类因素对不同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各不相同,但在空间上按一定的方向产生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分化。总体而言,死亡率和每千人拥有病床数对人口老龄化贡献为正,出生率、人均受教育年限及迁入率具有抑制作用,而人均GDP对人口老龄化既有推动也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