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17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78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概述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探规章,有利于我国正确合理实施勘探和开发“区域”内资源活动,确保我国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资源,并推进我国深海事业发展。为此,文章系统阐述了管理局首部规范“区域”内多金属结核资源活动的勘探规章,重点指出了承包者和管理局的权利、义务及职权。  相似文献   
2.
从国际司法判例和国际海洋法看中日海洋区域的划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海洋划界争端应在有关国际法的基础上,以和平的方式加以解决,中、日两国的海洋介应该按照国际法的规定,找到适合两国情况的比较公平的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3.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5):F0002-F0002
为加强科技界精神文建设,提高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水平,保障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特制定《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职业道德公约》,参与签名的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科技期刊承诺共同遵守,互相监督。  相似文献   
4.
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划分与潜在发生范围的确定   总被引:45,自引:6,他引:45  
兹龙骏  吴波 《中国沙漠》1997,17(2):107-111
根据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的有关规定,运用Thornthwaite计算可能蒸散量的方法作出了第一张中国荒漠化气候类型分布图,首次确定了中国荒漠化的潜在发生范围。结果表明,中国荒漠化潜在发生范围约3317032.2km2,占国土面积的34.6%,分布于全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470个县(市、旗)。其中亚湿润干旱区总面积为751161.9km2,占国土面积的7.8%;半干旱区总面积为1139214.2km2,占国土面积的11.9%;干旱区总面积为1426656.1km2,占国土面积的14.9%。  相似文献   
5.
2005年2月16日,经过国际社会多年的共同努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签订的《京都议定书》终于生效,标志着人类在与气候变暖进行斗争中迈出的第一步,但也仅仅是第一步,因为要真正战胜气候变暖的挑战,人类还必须采取更多更有效的措施,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地探索。  相似文献   
6.
《海洋世界》2013,(1):30-47
近日,由中国海洋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和中国海洋湖沼学会联合组织专家、学者,以投票方式评选出的"2012年中国海洋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次突破7000米、中国歼—15战斗机成功着陆、起飞"辽宁舰"等重大海洋科技进展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7.
刘晓玲 《湿地科学与管理》2007,3(2):F0002-F0002
<正>2007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正式成立,当日上午在国家林业局举行了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8.
《地理教学》2007,(4):46-47
在过去的一年里,英国商人黎兴频繁穿行中国,为英国爱斯凯公司经营“空气生意”。2005年实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即《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每分解一吨标准二氧化碳,就可多排放一吨相应气体,即获得一吨排放权。  相似文献   
9.
1引言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特殊自然综合体,更因其巨大的水文和元素循环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是自然界最具生产力的生态系统之一[1]。  相似文献   
10.
伴随《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以后,国际海洋秩序及其斗争方式和手段的深刻变革,过去相对沉寂的中国海权问题研究成为近年来中国国际战略研究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并出现了可喜的学术争鸣。有的学者从中国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利益和安全战略的需要出发,疾呼中国需要发展海权,并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有的学者则从地缘政治制约性、综合国力的支撑能力与霸权国冲突的风险等角度,主张要避免进入“海权的误区”。这种思想分歧集中反映了关于中国海权战略所面临的深层次的思想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