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天文学   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怎样认行星     
早在四、五千年前,先人们就发现夜空中有五颗星与众不同,它们在星空背景上有明显的相对移动,并形象地称之为行星。这五颗行星即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我国古代称其为“五星”(五星同日、月并提时,称为七曜)。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都是在望远镜发明之后才先后被发现的(注:条件极好时,肉眼可勉强看到天王星)。那么怎样用肉眼把“五星”从点点繁星中辨认出来呢?  相似文献   
2.
在2006年8月的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上通过了一个决议,确定太阳系为八颗行星,冥王星带着他的孩子查龙,无可奈何地离开了传统的“九大行星”家族。它失去了往日作为“冥王普鲁托”(见题图)的威严和荣耀,似乎成了太阳系的“孙子辈”。  相似文献   
3.
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约为38.4万千米,从天文学的尺度来看这段距离实在是微不足道。例如,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在1.5亿千米左右,大约是月地距离的400倍;冥王星到太阳的平均距离约为60亿千米,是地月距离的16,000倍;太阳到最近另一颗恒星半人马座比邻星的距离为4.22光年,相当于40万亿千米,超过地月距离的1亿倍,等等。这样的例子可随手拈来,相比之下月球对我们真可谓是“近在咫尺”。  相似文献   
4.
《地图》2006,(2):12-12
北京时间2006年1月20日凌晨,耗资约7亿美元的历史上第一个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新地平线”号在美国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开始长达9年的太空之旅。宇航器计划在飞行了48亿公里后,于2015年年中前后抵达翼王星附近空域.然后展开为期5个月的探测。这一探测计划将是人类首次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这个位于太阳系内最遥远的行星。同时它还标志着人类完成对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拜访。  相似文献   
5.
6.
2019年见证了太空领域所取得的多项突破。在太阳系内,一个探测器对小行星表面之下的物质进行了采样;天文学家对海王星存档图像的仔细筛查发现了它迄今最小的卫星。此前对冥王星进行了近距离探访的探测器又飞过了另一个更为遥远的天体,为了解行星演化的历史打开了新的窗口。一个新的探测器着陆到了火星上,意在首次了解火星表面之下正在发生些什么。  相似文献   
7.
2006年8月,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了第26届IAU大会。本次大会不仅公布了第28届IAU大会将于北京召开的喜讯,也经过投票对冥王星做出了降级的决议。现在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关于冥王星的那个“重大”决定吧!  相似文献   
8.
冥王星的运动中存在着三个共振(3:2平运动共振、Kozai共振以及1:1超级共振)。这三个共振保证了冥王星运动的稳定性。我们通过大量的数值模拟来探索三个共振在轨道根数空间的区域分布以及几颗大行星对它们的影响。结果证实了1:1超级共振为Kozai共振的次数共振,并表明了3:2共振是三者中最重要的,木星对三个共振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乙未 《天文爱好者》2009,(12):26-27
2006年在捷克首都布拉格举行的国际天文联合会(IAU)第26届会员大会上重新发布了行星(planet)的定义:“绕太阳做轨道运行,有足够的质量在自身引力作用下成为近乎球形,沿轨道附近没有邻近的小天体。”符合前两个条件,但未能清除其邻近的小天体者则称为矮行星(dwarf planet)。  相似文献   
10.
1992年以来,在海王星外的太阳系发现了近千个小天体,称为Kuiper带天体(KBO)或Edgeworth—Kuiper带天体,其中有一部分偏心率和倾角较大的小天体与海王星之间存在3:2平运动共振,轨道特征类似冥王星,命名为类冥王星,自KBO发现以来,天文学家们进行了多次小天区的搜索,发现了几个质量较大的KBO,通过数值计算,在轨道参数空间发现了两个和冥王星一样同时具有3种共振的区域,在这两个区域里的小天体既避免了海王星的强摄动又不会与冥王星密切交会,轨道非常稳定,因此有可能在其中发现质量较大的类冥王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