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宝鸡市千阳县城关镇塌山黄土滑坡为例.运用有限元法探索黄土滑坡的三维稳定性评价分析方法。针对黄土滑坡体结构构造的复杂性和滑体、滑带、滑床的显著差异性.运用有限元三维稳定性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滑体与滑带不同部位的安全系数。计算结果表明:塌山黄土滑坡现今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滑体不同部位的稳定性系数与野外调查滑体现今的变形迹象基本一致.表明该评价分析方法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基本适用于黄土地区滑坡的三维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宝鸡岩体颜家河超单元各单元的岩石组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的资料,研究了它们由早到晚的变化特征,并将各种特征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发现该超单元岩浆从早到晚存在着反序演化的特点,即由偏酸性岩浆向偏基性岩浆演化,并建立了该超单元的岩浆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3.
红粘土的磁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对陕西宝鸡剖面红粘土上部进行了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确定了该地区红粘土的主要磁性矿物是磁铁矿。赤铁矿相对含量很少,对剩余磁性贡献较小。磁性质不稳定的磁赤铁矿存在于红粘土中,但不影响剩磁稳定性。特征剩磁载体主要是磁铁矿。磁性矿物的粒度是以准单畴为主。红粘土的短时间弛豫粘滞剩磁很强,因此在零磁空间进行退磁和剩磁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宝鸡某场地污染土的分析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宝鸡某场地由于长期堆放食盐,造成地基上污染、通过勘察,查明了污染土层,进行了腐蚀性测试和评价,对场地污染区与非污染区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了对比,并分析了土的污染机理,提出了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5.
过去2.5Ma间宝鸡黄土粒度记录和深海氧同位素曲线的Fourier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在1.6Ma以上部分,两者的周期性相当一致;但在2.5-1.6Ma时段,两者的周期记录差异很大.深海氧同位素曲线记录的全球大陆冰量变化周期以与地轴倾斜度有关的0.041Ma为主,而黄土粒度曲线记录的内陆风力强度变化周期则以与偏心率有关的0.4Ma和0.1Ma为主.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是:在2.5-1.6Ma时段,内陆风力强度变化主要受地球轨道变化驱动,而从1.6Ma前开始,转而主要受全球大陆冰量变化驱动.  相似文献   
6.
宝鸡长寿沟渭河五级阶地磁性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宝鸡长寿沟剖面系渭河北岸五级阶地第四纪堆积物。阶地基座为上第三系上中新统蓝田组红层。在该剖面采集了62组古地磁样品,经古地磁测定B/M界限位于L_8底部,贾拉米洛正极性亚带位于S_(10)至S_(11)地层段;长寿沟渭河五级阶地形成于1.3Ma左右。  相似文献   
7.
张峰 《陕西气象》2012,(5):36-37
运用积分回归方法,对宝鸡地区的眉县、风翔和麟游3个代表县1981--2010年30a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播种期干旱和灌浆期低温阴雨寡照对夏玉米的影响程度塬区大于川道;春旱和初夏早是制约山区春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适时早播,利用前期的热量避免后期低温阴雨寡照,对宝鸡玉米生产尤为重要。通过改善品种,强化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不利气象因素对川塬夏玉米种植区生产的影响;发展地膜覆盖栽培将是解决不利气象条件对山区春玉米种植区影响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明清时期宝鸡地区旱涝灾害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明清时期宝鸡地区旱涝灾害资料的统计和整理,利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及小波分析等方法探讨分析了1368-1911年宝鸡地区旱涝灾害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1368-1911年,宝鸡地区共发生297次旱涝灾害事件,其中旱灾和涝灾分别发生191次和106次,占旱涝灾害发生总次数的64.31%和35.69%。② 宝鸡地区旱涝灾害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368-1644年为偏旱阶段,1645-1804年为旱涝灾害波动阶段,1805-1911年为偏涝阶段,整体上呈现出干旱—湿润期的交替特征。旱涝灾害在时间尺度上大致存在70年、110年和170年左右3个振荡周期,与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相对应。③ 旱涝灾害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特征。渭河流域以北、以东地区既是旱灾的多发区,也是涝灾的多发区。④ 明清时期宝鸡地区旱涝灾害链的相继发生是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18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导致极端旱涝灾害事件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9.
对秦祁结合部位宝鸡地区香泉正长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龄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锆石~(206)Pb/~(238)Pb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10±5Ma(MSWD=0.20,n=18),限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香泉正长花岗岩具有高硅(SiO_2=69.63%~73.94%)、富钾(K_2O=4.24%~4.88%,K_2O/Na_2O=1.23~1.44)、富铁(TFe_2O_3=2.10%~3.70%,TFe_2O_3/MgO=3.88~6.84)、低镁(MgO=0.31%~0.94%)、低磷(P_2O_5=0.08%~0.21%)的特征,属准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香泉正长花岗岩稀土元素含量较高(318×10~(-6)~499×10~(-6)),表现出明显的负Eu异常(δ Eu=0.37~0.46),富集Rb、Th、Zr、Sm、Ga(10000×Ga/Al=2.59~2.93)等微量元素,贫Ba、Nb、Ta、Sr,整体表现出A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资料认为,香泉正长花岗岩形成于造山后环境,为低压环境下长英质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因。  相似文献   
10.
借助GPS数据作为边界条件,运用有限元对陇县-宝鸡断裂带及其邻区进行位移场与应力场数值模拟,分析该地区现今地壳活动与构造应力场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陇县-宝鸡断裂带与岐山-马昭断裂南端渭河盆地的张应力较弱;2)鄂尔多斯地块西南缘与陇县-宝鸡断裂带接壤的SE向条带的节点应力性质、方向与陇县-宝鸡断裂带一致,显示出平行于断裂带SE走向的张性活动特征;3)最大主应力表明,陇西地块及秦岭构造区具有较高强度的张性应力;4)第二主应力表明,陇县-宝鸡断裂带南端与秦岭构造区接壤地区南侧的SEE向压性应力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