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质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延河泉域内污染现状的评价,详细分析其地质、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分带特征,运用热力学方法计算,确定了碳酸盐岩、硫酸盐岩矿物溶沉方向的饱和指数。以此划分了岩溶地下水的环境保护区,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名》2011,(1):14-1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华民族的地理版图上,没有哪一条河能与延河媲美,巍巍宝塔山下,滚滚延河水伴随着一个政权的辉煌,成就了陕北黄土高原上最为壮美、最令人神往的革命圣地。  相似文献   
3.
用水化学方法确定岩溶富水区——以山西延河泉域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延河泉域含水层的水质分析资料,计算地下水中侵蚀性CO2的含量、矿物饱和指数(βi)与奥陶系灰岩(O2)顶面标高(H)的函数关系。通过作图与分析其关系曲线,对延河泉域含水层进行富水性分区,得到奥陶系顶面标高在350~600m间为强富水区.q=5.55~6.975L(s.m);标高在750-600m及350-200m间为中强富水区;标高存700m以上和600m以下为弱富水区,该结论经过勘探和抽水试验得到了验证。  相似文献   
4.
赵海根  杨胜天  周旭 《地理科学》2017,37(7):1112-1119
分别利用分布式时变增益水文模型(DTVGM)和分布式耗水过程模型(DEPM)对延河流域延安水文站以上区域进行水文过程模拟,并应用拓展卡尔曼滤波(EKF)算法对2个模型的绿水(实际蒸散发)模拟结果进行同化处理,从而优化了研究区的绿水量并得出绿水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模拟期,DTVGM的月尺度效率系数(NSCE)达到了0.83,水量平衡相对误差为-1.97%,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研究区的水文过程;DEPM的水量平衡相对误差为-1.81%,能较好地模拟流域的水量平衡;DTVGM和DEPM模拟的流域2010年平均绿水量分别为378.52 mm和375.55 mm,空间分布格局相似。与站点观测值比较,DTVGM和DEPM模拟绿水的NSCE分别是0.76和0.59,DEPM的结果具有更多的空间变化信息。同化结果表明EKF算法能综合优化2个模型的模拟结果,同化后DTVGM模拟研究区的平均绿水量为376.34 mm,NSCE为0.78;同化后研究区绿水标准差为40.37 mm,比同化前增加了7.79 mm,绿水空间分布体现了更多的空间变化信息,同时,空间分布时格局也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5.
应用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与地下水动力学、地质学理论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水质分析资料,计算了山西延河泉域隐伏岩溶区地下水的渗透系数,并进行了分区。通过钻探和抽水试验证明,本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延河“77.7”特大暴雨洪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荣生  阎逢春 《水文》1989,(1):52-57
延河1977年7月5日至6日发生了特大暴雨洪水。6日凌晨,延安东关大桥处最大流量达到8780m~3/s,造成了延安的水灾。与过去1933年8月的最大流量4580m~3/s相比,为近一二百年来所罕见的特大洪水。为加深对延河洪水规律的认识,提供该地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作参考,现综合有关资料,对该次暴雨及洪水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国民经济需水与生态环境需水成为延安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焦点。从生态需水及用水的理论、用水定额入手,分析计算延河延安市区段的生态环境需水量及其构成,结果显示为维持延河延安市区段的生态系统平衡所需水总量约为8584.61万 m3,其中河道内生态需水量8520万m3,河道外生态环境需水量64.61万 m3。  相似文献   
8.
姜锋  王丽霞  孙烨 《地下水》2012,(4):117-120
基于陕北延河流域2000-2009年的水土资源相关数据,依据《国家人口发展功能区工作技术导则》中对水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测评模型,计算流域水土资源承载力和承载指数,并对比评价了流域各区县的水土资源承载现状。结果表明:①延河流域各区县的水资源承载状况均为超载,其中延长县和志丹县为过载,宝塔区和安塞县为严重超载。②延河流域各区县的土地资源承载状况存在一定的地域差异性,其中宝塔区和延长县的为严重超载,安塞县和志丹县的为平衡有余。研究可为水土资源在县域之间、省际之间等不同级别行政区域中的合理均衡和分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近50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Mann-Kendall秩相关分析确定了1961~2008年近50年延河流域水沙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降水量、径流量和输沙量都有显著的减少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延河流域的径流量和输沙量在1974年和1997年均发生了突变。以1961~1973年为无人类活动影响的基准年,比对1974~1996年和1997~2008年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均径流量分别减少0.17×108m3和0.86×108m3,年均输沙量减少0.17×108t和0.41×108t。双累积曲线分析表明,延河流域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陕甘宁盆地储层裂缝特征及形成的构造应力场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根据陕甘宁盆地延河剖面、延长川口油田以及长庆安塞油田的裂缝研究资料,分析了盆地内裂缝的走向、成因类型,提出陕甘宁盆地为稳定盆地,盆地内褶皱和断层相对不发育,但裂缝广泛存在;盆地内的E—W向区域裂缝最发育,主要形成于燕山期;其次为NE向裂缝,为喜山期构造运动的产物;野外露头上的裂缝方位和实际注水动态反映的裂缝方位存在不一致的现象,主要与由裂缝形成期的古构造应力场、现今构造应力场和盆地内砂体的展布方向有关;控制裂缝发育的主要地质因素是沉积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