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2篇
海洋学   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9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钟有长 《地理教学》2000,(12):24-24,13
太阳光照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喜光植物(如马尾松、侧柏、桉树)必须有充足的阳光才能生长或长得良好,它们一般生长较快,叶小及节间短。而喜阴植物(如冷杉、黄扬、春兰)其生长过程也并非不要阳光,只不过它们喜欢在蔽荫环境中生长,它们的叶往往大而薄。枝叶较密,一般生长缓慢,寿命较长。纵使长年生长在阴暗山洞里的一些植物。也需要一定的阳光。  相似文献   
2.
谢军 《地理教学》1998,(6):32-32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如能合理地引用成语,能起到以下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名》2011,(4):64-64
一、“秦晋之好”。“秦”是陕西省的简称,“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春秋时,秦、晋是诸侯国,他们世为婚姻。后称两姓联婚为“秦晋之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名》2011,(11):57-57
“邯郸学步”出自于《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个成语典故说的是一个燕国年轻人不辞辛苦来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法也给忘了,最后只好一步一步爬回了燕国。“邯郸学步”告诫世人,别人的长处固然要学,但不应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否则,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丧失了原本的自我。  相似文献   
5.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相信很多读者朋友都玩过成语接龙的游戏,知道成语的多少,往往成为衡量一个人知识丰富与否的标志。笔者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成语教学也是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陈丽娜 《地理教学》2013,(10):46-47
正一、借用成语导入新课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一堂好课,导入的作用功不可没。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导入,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向。而巧妙的用学生所熟知的成语进行新课引入,能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迅速进入新课的学习状态。如在讲授专题7"地貌"之喀斯特地貌时,可以借用成语"滴水穿石"导  相似文献   
7.
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学习难点.通过对具有汉字背景的中级留学生四字格成语偏误的考察,从成语形式、意义、语法及搭配四个方面对成语偏误进行了分析,希望对汉语成语教学和二语学习者的学习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在古人眼中,比目鱼和比翼鸟都是夫妻恩爱的象征,这便有了"鹣鲽情深"这成语。如今,人们知道比翼鸟只是一个传说,比目鱼却是一种真实的存在。那么,真实的比目鱼真能当得"情深"二字吗?  相似文献   
9.
脍炙人口的"买椟还珠"成语典故,比喻那些没有眼光、取舍不当的人,也讽刺那些不了解事物本质,舍本逐末、弃主求次的人。审视当今一些人的所作所为,经常有"买椟还珠"的可笑之举。远的不说,就拿当下国土人关注的保护耕地来说,在土地开发方面,为了解决耕地"数"的问题,我们盲目地劈山造地、毁林造田、填海填湖补地,由此引发了土地崩塌、水土流失、山洪海啸等灾害,破坏生态环境并危及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土地利用方面,为了解决耕地"质"的问题,我们大量施用化肥和农药,结果直接或间接地污染土地及农作物,最终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春秋谷梁传》话邯郸《竹书纪年》说邯郸《汉书》论邯郸邯郸学步出自于《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这个成语典故说的是一个燕国年轻人不辞辛苦来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可这个人不仅没有学会邯郸人走路的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