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天山托木尔峰南坡的苏小堤黄土剖面表明,托峰地区全新世黄土开始沉积的时间不迟于距今7500年前.剖面以黄土与烧土交互迭置为特征,烧土层是受到烘烤作用的林下土壤层,黄土层别代表干燥和相对湿润的环境,据此恢复了托峰地区7500年来在10~3年和10~3-10~2年尺度上的气候波动,其中距今7000-3500年间的气候波动说明了全新世宜期气候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天山托木尔峰青冰滩72号冰川2008年高精度差分GPS测量资料,2009年末端重复测量数据以及1964年地形图,通过对比研究近45 a来该冰川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4~2009年,青冰滩72号冰川末端退缩1 852 m,年均后退41 m,由此造成面积减少约为1.53 km2,年均减少0.03 km2;1964~2008年,冰舌平均减薄9.59±6 m,年均减薄约0.22±0.14 m,冰储量亏损达14.1±8.8×10-3 km3(12.7±7.9×10-3 km3 w.e.)。与天山其它区域典型监测冰川相比,青冰滩72号冰川消融强烈,是区域气候、末端海拔、冰川类型、表碛覆盖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近30年来天山托木尔峰东侧分水岭处冰川变化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利用1978年出版的航测地形图与1976年MSS影像(地形图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测绘)、1990年landsatTM影像、2002年CBERS影像对西天山托木尔峰以东分水岭处的5条冰川近30年来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这5条冰川在1970年代初-2002年近30年来整体上处于退缩状态,这与该地区20世纪80、90年代气温升高导致冰雪消融加速而冬季降水量基本稳定即补给来源基本不变的趋势是相符合的。这也表明,在气候变暖的趋势下,该地区冰川的补给-消融动态平衡关系被打破,冰川总体上处于退缩状态。  相似文献   
4.
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结合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物生产量,研究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 1989-2014年,冰川面积增长27.63%,草地增长35.69%,水体减少55.43%,荒地减少13.81%,林地减少9.87%;1989-2002年的区域综合动态度为0.72%,2002-2014年的为0.62%。2保护区的生态服务价值为52.31×10~8元/a,突出了保护区重要的生态地位。在保护区11项生态服务功能中,水文调节和水资源供给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最高,食物和原料生产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较低。3 1989-2014年生态服务总价值量降低31.49%,其中冰川和草地的总价值量持续增长27.63%和35.70%,水体和荒地的持续减少55.43%和13.81%,林地的先减22.13%,后增15.75%。在价值构成比例上,1989年水体占主要地位,2014年冰川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5.
夏特河源于天山最大现代冰川作用中心托木尔—汗腾格里峰的东北坡,流域内保存有形态较为清晰的四套冰川沉积。这些地形记录了夏特河流域的古冰川变化,对它们进行研究可获得该地晚第四纪以来的冰川时空演化规律。在第三套冰碛夹层中的砂质透镜体里采集了5个OSL年代学样品,应用单片再生(SAR)测年技术测得它们的年龄为(13.3±0.8)~(20.1±1.3) ka。基于测年结果、各套冰碛距现代冰川的远近、冰碛垄的完整程度、冰碛物的风化胶结状况及接触关系,并参阅托木尔—汗腾格里峰南坡与东南坡以及东、中、西段天山其他流域的年代学资料,可初步得出:第一套和第二套冰碛分别沉积于小冰期和新冰期;第三套冰碛形成于末次盛冰期及随后的冰消期,可对应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IS) 2;保存在河口的第四套冰川沉积及与其相关联的宽阔且长达数十千米的“U”形谷共同指示,它应形成于冰川规模较大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时间上可对应于MIS 6。  相似文献   
6.
托木尔峰南麓碎屑物的演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野外实地考察和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托木尔峰南麓地区冰碛物(冰水沉积物)、河流砂、沙丘砂及黄土(土壤)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微量元素的分析,探讨了该地区碎屑物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采用层次分析法方法对该区域的52个旅游景点进行了资源评价,一级景点5个,二级景点7个,三级景点27人,四级景点13个。表明该区旅游资源的质量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最后根据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分布特点,以河流流域的相对完整性为主要原则和依据,把该区域的的旅游资源划分为二个亚区,四个小区。  相似文献   
8.
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及开发构想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该区是新疆最重要的自然景观旅游区之一,区内以著名的山峰、气势磅薄的冰川、优美的风景河段,幽密的原始森林、珍鸹的野生动物,奇特的象形山石为特征。凭借资源的独特性和高品位,合理规划,贯彻旅游业持续发展原则,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加强宣传与促销,可以使其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区,并可与库库县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我互为依托,相互辉映,共创阿克苏地区旅游业的美好前景。  相似文献   
9.
天山托木尔峰南坡地区主要包括阿克苏地区和阿拉尔市,该区旅游资源丰富,是"新疆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支撑,但缺乏统筹天山旅游要素的总体模式和旅游发展具体路径,旅游产业发展缓慢。通过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基于文献及实地调研数据,分析了该区旅游产业基础和存在的问题,认为该区应以自然生态旅游为主题,采取国家公园组织模式,围绕自驾游设计旅游产品。提出创建"天山托木尔峰国家公园",构建户外游憩、自然猎奇、美学体验等户外自驾游产品群,配置自驾游服务产业体系,开拓自驾游和户外旅游市场,创新旅游发展机制与体制,引导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等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10.
根据实地考察和相关参考资料,运用历史文献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垂直自然带景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对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垂直自然带的形成,地形地貌因素起着主导作用,纬度起着次要作用,受地形地貌因素制约的水热条件是形成各垂直自然带景观特征的最重要的物质和能量来源,随着水热条件的垂直变化,从低山带至高山带有规律的出现暖温带荒漠带、温带荒漠草原带、山地草原带、亚高山草甸带、高山草甸带、高山垫状植被带和高山冰雪带.东西走向的天山山脉,南北向深切的冰川和流水地貌,对来自北大西洋和北冰洋的湿润气流起了显著地屏障作用,致使托木尔峰南、北坡具有不同的气候特点,南坡形成了暖温带半干旱和干旱气候.自然景观以温带荒漠、荒漠草原和草原为主,植物种类贫乏,具有耐旱特点,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植物的荒漠成分逐渐减少,草原和草甸成分逐渐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提高,碳酸盐的淋溶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