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10月17日是我国设立的第一个全国扶贫日。为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监察专员兼执法监察局局长,作为厅扶贫工作队队长贾东力带队一行七人,深入海伦市五个定点扶贫村、对最困难的农户进行走访慰问。  相似文献   
3.
2004年,九三集团出于企业战略布局的考虑,计划在海伦市实施75万吨大豆加工项目投资计划,并提出只有在一个月内完成项目选址任务,计划方能如期施行。  相似文献   
4.
基于海伦市长发镇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和养分元素数据,参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2018)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规范(DZ/T0295—2016),采用单指标评价法对研究区土壤养分和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将两者叠加分析,对研究区进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判定.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养分以丰富及较丰富为主,分别占长发镇总面积的37.49%和62.22%,区内缺乏B、Mo;研究区99.94%的土地为无风险(一等),0.06%的土地为风险可控(二等),风险可控土地主要受Cd及Hg元素的影响;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以一等(优质)土地为主,占评价区总面积的99.66%;研究发现长发镇富Se土地资源面积19.25 km2,土壤中Se含量为0.4×10-6~1.4×10-6,平均值为0.44×10-6;长发镇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的耕地面积138.44 km2,占调查区耕地面积的99.84%,其中绿色富Se、绿色食品产地分别为18.53 km2和119.91 km2.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和商品粮供应基地,每年为国家提供大量的商品粮,是我国实现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2010年12月,国土资源部从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中确定了包括黑龙江省的15个省份开展耕地质量等级监测试点,黑龙江省海伦市是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监测试点之一。本文正是基于海伦市监测试点进行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海伦市国土资源局大力开展基本农田整理,实行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整治,通过“五抓”方式,全市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组织实施了5个国家级项目,3个省级项目,投资近1.2亿元,开发整理总面积12万亩,新增耕地1万余亩。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国土资源》2010,(10):F0004-F0004
海伦市国土资源局新一届党组组建以来,在绥化市国土资源局和海伦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一手抓以培养高素质干部职工队伍为重点的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以服务经济建设为核心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实现了“两个文明”双丰收和整体工作新跨越。  相似文献   
8.
海伦市国土资源局新一届班子组建以来,在绥化市国土资源局和海伦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实施“五双”工程为引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需要抓班子带队伍,全面推进国土资源工作提档升级。  相似文献   
9.
海伦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下,4月末,海伦市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已全部完成。市国土资源局周志国局长说,这次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增强了管理职能,强化了基层国土所的建设,增添了动力和活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海伦市委、市政府对国土资源体制改革工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和市长多次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并对做好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提出具体措施,要求全市各部门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0.
深度贫困县是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客观分析深度贫困县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扶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区,基于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索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核心的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作为深度贫困县,海伦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均具有不平衡性,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格局既具有关联性,又具有差异性;② 海伦市贫困村集中分布在150~250 m地形过渡地带,呈现多核心带状式分布态势;③ 海伦市贫困人口分布格局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及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福利因素是直接影响贫困人口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建议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社会保障水平、降低致贫返贫风险,优化居民点体系、推动乡村各类要素的空间重组、结构重塑、功能重调等方面加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