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颜 《海洋世界》2014,(11):52-57
在天津有一座贴满了数以亿计的碎瓷片,并用4000多件古瓷器装饰的瓷房子。当人们为它啧啧称奇时,并不知道早在500多年前,秦淮河畔就已经矗立着一座独一无二的琉璃塔——报恩寺瓷塔。这座瓷塔还"漂洋过海"来到法国,催生了路易十四的特里亚农瓷宫。  相似文献   
2.
基于CA-Markov模型的秦淮河流域土地覆盖格局模拟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淮河流域为研究区,以2006和2009年ETM+图像土地覆盖分类结果为输入数据,采用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研究区未来的土地覆盖格局。在模型建立过程中,通过Markov模型求出转移概率矩阵和转移面积矩阵,确定CA模型转换规则,限制CA模型迭代次数。利用CA-Markov模型模拟预测研究区2012和2018年土地覆盖格局,并采用2012年实际土地覆盖分类结果验证预测精度,得到2012年各土地覆盖类型栅格数预测误差均小于等于6.5%,空间位置预测精度达到76.5%。预测结果表明,2018年研究区水田比例将降为33.3%,不透水面比例将达31.1%,其中多数水田转变成为不透水面,南京城区、禄口镇、句容市、溧水县等城镇地区的不透水面明显扩张。该方法可以对秦淮河流域的土地覆盖动态监测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马、日、港湿地公园考察收获与启示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骆林川 《湿地科学》2004,2(3):238-240
通过对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现状的考察,及总结考察对建设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的有益启示,提出建设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既是实现该地区跨越式发展模式的创新,又是企业参与大型生态工益项目投资机制的创新,强调要高标准、高起点地建设好南京秦淮河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前城市化所引起水系衰减、河流连通受阻以及由此所引起洪涝与水环境的问题,以秦淮河中、下游为例,选取1979和2006年两期流域遥感影像,分析了城市化影响下的下垫面变化特征;选取1980s和2009年的地形图对河流水系进行提取,借鉴景观生态学中河流廊道空间结构分析方法,通过不同时期水系分级,探讨了城市化对水系结构及其连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城市化使得2006年城镇用地面积相比1979年增加84.54 km2,增加了9倍多,大量林草地、耕地以及水域转变成城镇用地;(2)河流长度在过去的30年里减少了41%,河道主干化趋势明显;河流发育呈现由多元到单一、由复杂到简单的趋势;(3)连通性参数连接率、实际结合度分别由原来的1.28、0.43下降到0.79、0.26,河流的连通性呈下降趋势.该研究将为城市化地区河流水系保护提供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根据对南京秦淮河流域第四系标准钻孔(钻孔编号:N06S6)系统的岩性描述、沉积相分析、采样测龄和孢粉分析,初步提出了南京秦淮河流域第四纪晚期地层的划分方案,建立了秦淮河流域晚第四系河流相地层单位--汉府组,并依据N06S6钻孔显示的岩性及其沉积相差异,将汉府组进一步划分为上、中、下3个岩性段。在此基础上,结合孢粉的研究结果,将本地区植被演替、气候波动变化恢复为5个阶段,并与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南京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地形、地貌大体相似,总体面貌变化不大,反映这一时期本区新构造运动较弱。  相似文献   
6.
陈捷  郝璐 《水文》2023,43(1):11-16
引入景观生态学中的电路理论方法,基于不同时期土地利用数据,模拟1995—2018年秦淮河流域的水域连通性;采用Landsat7,8影像数据,利用改进水体指数(MNDWI)提取流域水淹区域,分析水域连通性对洪涝灾害风险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流域水域连通性破碎程度明显增加,甚至出现大范围空值区域;连通度密集出现低值碎斑的区域与卫星监测频繁出现水淹的区域相吻合;其中,南京主城区2000—2005年期间,水域连通性下降2.7%,同时水淹面积有一定涨幅,2005年之后南京主城区水域连通性有所改善;江宁区水域连通性在2010—2018年期间下降3.4%,水淹面积则增长近136.4%。研究表明,运用电路理论模拟流域水域连通性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南京明城墙巍峨壮观,绵延33.7公里,背靠秦淮河,穿过森林湖泊,通过密集的居民区,将狮子山、清凉山、富贵山、紫金山、鸡笼山等丘陵联成一体。尽管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已被拆除,但她依然是南京城“山水城林”自然风貌的最重要一环,是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8.
孙延伟  许有鹏  高斌  王强  李升峰 《湖泊科学》2021,33(5):1574-1583
长江下游秦淮河流域近年来由于城市化崛起导致不透水面迅速扩张,改变了流域水文过程,导致暴雨洪水灾害风险增大.本文以南京秦淮河流域为例,基于1988—2015年间下垫面和水文气象资料建立了流域水文模型,通过不透水面扩张情景分析,探讨了 1988—2015年间不透水面空间扩张及对流域洪水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秦淮河全流域1988—2015年不透水率从3.92%增长到19.11%,且不同区域扩张速度有所差异;(2)2006—2015年不透水面情景下的洪峰流量平均涨幅大于城市化初期;受流域上下游位置和下垫面地形条件的影响,流域溧水河和句容河两河源处的不透水面变化对洪峰的影响较流域下游出口处更显著;(3)秦淮河流域及不同位置的不透水面扩张情景下,小洪水的洪峰响应均大于大洪水,且不透水面扩张发生在下游主干河流域时的大、小洪水洪峰涨幅差距略大于河源流域.  相似文献   
9.
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城市化地区水文过程受到较大影响,极端水文事件发生频率显著加大,探究城市化地区洪水演变和驱动机理对于防洪减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长江下游快速城市化地区的秦淮河流域为例,分析了1987—2018年期间该流域年最大日径流的演变特征,构建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广义可加GAMLSS模型识别了关键驱动因子并量化其贡献作用。结果表明:(1)城市化背景下秦淮河流域年最大日径流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平均增长速率为14.77 m3/(s·a),并于2001年发生显著突变。(2)汛期降水量和不透水面率是年最大日径流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最优模型显示前者贡献率超过了70%,表明了降水改变的决定性作用,而不透水面率贡献率超过20%则表明了下垫面的改变对年最大日径流演变存在显著影响。(3)不透水面的增加对年最大日径流和汛期降水量响应关系的影响程度从突变前的6.7%增加到突变后的10.4%,快速城市化已显著改变了流域降水-径流响应过程。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发展秦淮河流域的年最大日径流受到人类活动显著影响,洪涝威胁日趋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化地区防洪减灾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名》2010,(1):74-75
在南京的老地名中,有许多地名和老虎有关。比如南京城内东南城墙下的老虎头,地名的来源竟是以讹传讹。但也有例外,城墙外秦淮河处的养虎巷,600年前竟真的传出过虎啸声,原来这里是朱元璋的皇家动物园,养了许多老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