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川西米亚罗林区云杉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杉林是四川西部山区重要的群落类型,为了解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在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促进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我们设置典型样地对两种林型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比较分析表明: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林龄在30 a左右的云杉林,其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数以及其所属科、属数均明显比人工林多一些,而草本层物种数相差不大;但从物种多样性指数方面看,除天然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要明显高于人工林外,二者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上无显著差异.天然林和人工林乔木层的生长状况无显著差异,天然林灌木层物种的平均密度和平均高度要显著大于人工林,平均盖度则没有显著差异;草本层各群落特征指标在两种林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个体数在不同样地之间的变幅均要比人工林小.物种相似性指数的比较表明,天然林与人工林内物种组成较为一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利用川西高原米亚罗地区林线位置高山柏(Sabina squamata)的年轮宽度资料,分析了树轮年表和气候要素的关系.通过相关和响应函数分析得出,树木径向生长对于夏季(6~7月)温度响应最为敏感,上年冬季到早春(12~3月)温度也对树木生长有一定的影响,而年表与降雨没有明显的关系.最终利用树轮年表重建了该地区过去200...  相似文献   
3.
川西亚高山人工针叶林生态恢复过程的种群结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庆  吴彦  何海  林波 《山地学报》2004,22(5):591-597
研究了川西米亚罗亚高山人工针叶林70a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级段云杉种群结构的变化并比较了与原始林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人工云杉林有两个快速生长(平均高度和胸径)时期:一是20~30林龄人工林,年均高生长量达到0.428m,年均胸径增长量为0.57cm;二是50~70林龄人工林,年均高生长量达到0.364m,年均胸径增长量为0.431Cln。与天然原始林相比,人工林苗木的高度级宽幅(10/21)和胸径宽幅(20/36)都较小,下层更新苗木少。50林龄以前的人工林年龄均为同一龄级,70林龄后才有少量的更新幼苗,种群的年龄结构很不合理,说明人工云杉林生态功能的恢复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需要对其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川西米亚罗亚高山地区云杉林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庆  尹华军  吴彦 《山地学报》2003,21(6):695-701
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流域米亚罗地区是典型的亚高山针叶林分布区域,也是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点地区。本文分析了该区云杉原始林的种类组成、层片结构、云杉径级和高度分布格局。调查样地共有37种植物,隶属于22科30个属,其中主要以温带成分的小叶型、草质、中高位芽植物为主。群落层次结构复杂,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苔藓层四个层次,乔木层郁闭度一般为0.6~0.8,云杉为乔木层的绝对优势树种,占70%以上,平均树高在17m左右,胸径在8~25cm之间。云杉高度主要集中在18~22m和8~12m两个区间,分别占云杉总个体数54.4%和25.0%;而胸径主要集中在25cm和30cm两个径级,占总数的52.6%,二者都表现为主林层和次林层的集中分布格局。与云杉人工林群落相比较,原始林层次结构复杂、物种丰富度高,生态功能强,可将其群落结构作为诊断亚高山针叶林生态系统健康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在挤压应力的背景下,龙门山断裂带南段的米亚罗断裂在汶川地震序列过程中却发生了大量的走滑型地震。为研究其原因,分区反演了米亚罗断裂附近的应力张量。结果显示:米亚罗断裂南北两侧主压应力轴走向近乎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倾角近水平;主张应力轴走向近竖直。而米亚罗断裂主压应力轴走向为SWW-NEE,倾角近水平;主张应力轴走向为NNW-SSE,倾角近水平,与该断裂受到左旋剪切力的应力状态相符。据此推测米亚罗断裂在汶川地震序列过程中的活动是由于该断层两侧受力不均衡导致撕裂引起的。为理解以上分区内余震的破裂模式,将各区余震的矩张量进行叠加得到各区的综合地震矩张量,发现米亚罗断裂南侧与北侧综合地震矩张量各分量分布趋势相似(表明其破裂模式具有一致性),且南侧大部分分量大于北侧,尤其是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走向的水平压缩分量和竖直方向的膨胀分量,说明南侧向SE逆冲的分量大于北侧的对应分量,两者的差异导致了米亚罗断裂的撕裂,并且这种撕裂的分量与南北两侧逆冲分量的差异大致在同一量级,故完全可以由南北两侧的逆冲差异解释其活动原因。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能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的米亚罗断裂活动的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