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资源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刚性约束,识别流域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从结构视角测度黄河流域水足迹变化,进而基于Tapio脱钩模型与Kaya-LMDI分解模型,解析水足迹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并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禀赋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识别水资源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水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农业水足迹占比高达85%,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倒挂问题突出。(2)黄河流域上下游水资源量与水足迹空间分布不匹配,中下游面临更严重水资源约束。(3)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关系主要表现为弱脱钩,但2015—2019年各省区开始向强脱钩转变。(4)规模效应、城市化效应和人口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拉动作用,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禀赋效应对水足迹变化起抑制作用,但仍有提升潜力,各省区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为此,需要强化水资源利用技术研发与推广,推动农业集约式发展,提升农业用水效率,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缓解水资源约束困境,推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发展的相互耦合关系视角,基于脱钩理论构建了资源环境与经济增长的脱钩状态评价指标体系,引入生态足迹法并结合改进的弹性脱钩分析方法,探讨了沈阳市2002~2009年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程度、时序演变及其综合脱钩程度等.研究结果表明:2002 ~ 2005年研究区经济增长导致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大,2005~2009年资源环境压力趋缓;整个时段内研究区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脱钩状态以相对脱钩为主,呈“相对脱钩4—强耦合—相对脱钩4—相对脱钩1”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3.
城市拓展对资源消耗的影响程度分析——以长春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刘艳军  张婧 《地理科学》2012,(9):1093-1098
构建脱钩状态模型和响应程度模型,通过定量研究1995~2010年长春市城市拓展对资源消耗的影响程度,得到以下结论:①长春市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总体呈现"双增长"特征,城市快速拓展导致的资源消耗及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增大;②长春市城市拓展与资源消耗始终处于"相对脱钩"状态,且资源消耗增长速度随着城市拓展呈先相对下降、后又相对提升的趋势。在城市拓展规模保持总体稳定增长的情况下,资源消耗变化是影响二者脱钩状态与脱钩程度演化的关键因素;③随着长春市城市拓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资源消耗增长的影响程度持续增大,进一步说明城市拓展作为资源消耗的驱动力,其变化是导致长春市城市拓展对资源消耗影响程度增大的重要推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乡村人口、耕地和居民点(人—耕—居)是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变化反映了农村特定时期的人地关系。该文综合运用热点分析和脱钩模型,探讨2009-2017年湖北省县域乡村人—耕—居动态演化特征和时空关联模式,揭示乡村人—耕—居发展的内在关系与规律。结果表明:1)湖北省乡村人—耕—居整体以“人减耕减居增”变化为主,空间上未呈现典型的高低值集聚特征,但武汉市及其周边区域是人口和居民点变化的冷热点集聚区。2)强复钩和衰退复钩分别是湖北省乡村人口与居民点变化及人口与耕地变化的最主要类型,农村居民点粗放利用趋势明显,城镇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3)湖北省县域乡村人—耕—居变化共有7种时空关联模式,不同类型分布体现了城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性,人—居强复钩与人—耕衰退复钩组合是最主要类型,湖北省县域多数乡村发展尚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自然衰退期。研究成果有助于深入理解快速城镇化期乡村人地关系,能够为乡村振兴分类、分标准施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土地估价机制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估价在我国起步较晚,然而经过不足20年的发展,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土地估价机制也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中逐步完善。文章以此为脉络进行了剖析,并就当前土地估价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对策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每人0.091 ha上升为2009年的每人0.191 ha,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所占比重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起的作用甚微。碳足迹产值由1990年的1.18万元ha-1增加为2009年的2.51万元ha-1,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1990年的0.10上升至2009年的0.24。人口和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回归分析和脱钩指数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分析了快速城市化区域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动态变化特征,并运用脱钩理论深入研究了耕地面积变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情况。结果表明:(1)随着人均GDP的直线增长,九龙坡区的耕地面积不断减少。(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耕地面积减少率之间存在一定的同步性,而GDP增长率滞后于耕地面积减少率。(3)九龙坡区耕地面积变化和经济发展之间有类似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但受耕地面积的自身波动变化影响,库兹涅茨曲线特征不是十分典型。(4)脱钩分析表明九龙坡区以绝对脱钩占主导地位,脱钩指数在波动变化中呈减小趋势。  相似文献   
8.
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染物排放量增长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本质之一就是污染物排放减量化直至去污化,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生.选择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烟尘作为污染物指标,GDP、工业增加值和消费支出作为经济指标,进行脱钩分析.结果表明:1998-2010年,污染物排放量与经济增长脱钩状态总体上处于增长弱脱钩和强正脱钩,但是部分污染物排放量脱钩状态出现短暂的恶化情形.结构性分析发现:生活领域的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对废水、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体脱钩影响显著;工业SO2排放直接决定着SO2总量脱钩状态;生活烟尘对烟尘脱钩状态产生扰动性影响.  相似文献   
9.
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是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和核心。采用物质流分析、脱钩分析和分解分析等方法,深入分析了1995—2007年徐州市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脱钩类型、可持续状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徐州市DMI和DPO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4%和0.91%,而GDP年均增长率为12.62%,二者之间呈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物质代谢效率的提升又使其发展方式呈现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转型的趋势;资源投入、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均出现弱脱钩现象,表明徐州经济系统正处于显著的弱可持续发展态势;经济规模扩大和技术效应抑制作用减弱是引起煤炭城市资源环境约束性增强、可持续发展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0~2015年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与非农GDP的历史数据,根据生态位理论将9个设区市分为4个等级,结合库兹涅兹曲线分析、协整检验及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脱钩分析3种方法对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城市扩张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福建省城市生态位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9个设区市均符合广义的库兹涅兹曲线关系,但只有高生态位城市全部符合倒“U”型曲线关系;福建省多数城市用地扩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受区位、政策和决策等因素影响并不明显;福建省9个设区市的脱钩关系主要呈现为增长负脱钩、弱脱钩、强脱钩和增长连接4类,绝大多数城市多数时期以弱脱钩状态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