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199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2年,应用RS、GIS高新技术,对全盟生态环境现状进行1996年、2000年、2002年度定量动态对比监测,选择2000、2002年美国七号卫星ETM数据、1996年美国五号卫星TM数据为新、IE/时相,采用计算机影像融合、动态监测、监督分类等遥感技术,对全盟前后7年间生态环境现状进行遥感定量获取,在132个外业遥感样区的验证下,获得了阿拉善盟遥感动态监测数据,建立了生态环境现状本底数据库。在“海量”的GIS数据库支持下,实现了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本文着重介绍全盟生态环境定量动态分析成果。  相似文献   
2.
西北黑河下游额济纳盆地地下水系统研究(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4 水化学特征根据实测的水化学资料 ,得出盆地内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矿化度具有以下明显的水平分带性 :(1)从盆地南部地湾东梁—北部的额济纳县城—东西居延海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SO4 ·HCO3 Na·Mg型渐变为SO4 ·Cl Na型和Cl Na型 ,地下水的矿化度由小于 1 0g l的淡水渐变成 1 5g l左右的微咸水和大于3 0g l的咸水。(2 )从盆地南部地湾东梁—古日乃—进素土海子 ,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SO4 ·HCO3 Na·Mg型渐变为SO4 ·Cl Na型、Cl·SO4 Na型和Cl Na型 ,对应的矿化度由小于 1 0…  相似文献   
3.
内蒙西部银根-额济纳中生代盆地群叠置类型与勘探领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内蒙西部银根-额济纳盆地群是在前古生代基底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叠置型”盆地群。构造演化经历了三叠纪的热拱隆张阶段、早中侏罗世的初始裂谷盆地阶段、早白垩世的裂谷盆地发育阶段、晚白垩世的引张坳陷阶段、第三纪到第四纪的陆内聚敛挤压阶段。主要形成了下白垩统半深湖相烃源岩,其次为中下侏罗统煤系烃源岩。根据构造层之间的叠置关系,可划分为完全叠置型、基本叠置型、迁移叠置型3种盆地(凹陷)类型。不同叠置类型盆地(凹陷)的烃源岩发育特征、各类圈闭发育特征不同,油气成藏条件差别较大,勘探方向和勘探领域不同。根据裂谷小湖盆的沉积发育特征,应围绕沉积“洼槽”中心的烃源岩开展近源勘探,分别指出了不同叠置型盆地(凹陷)的勘探领域:叠置型盆地(凹陷)主要以控盆断裂带的滚动背斜、缓坡带的岩性、地层不整合圈闭为主要勘探领域;基本叠置型盆地(凹陷)主要以中央断裂隆起构造带的断鼻、断块圈闭为主要勘探领域;迁移叠置型盆地(凹陷)主要以不整合圈闭和缓坡带的岩性圈闭为主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4.
额济纳荒漠绿洲植被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荒漠绿洲的生态需水量主要指维持荒漠绿洲植被正常生长所需要消耗的水量.采用3S技术与野外生产力测定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建立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生产力、蒸腾系数之间的关系方程, 计算了额济纳荒漠绿洲的植被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 维持额济纳绿洲现状的需水量为1.53×108 m3, 若使现有的植被恢复到目前最高生产力水平的生态需水量为3.49×108 m3. 考虑到城镇居民生活用水、河道输水损失、绿洲植被耗水、绿洲内农田用水和降水补充等, 额济纳旗绿洲维持现状需要黑河下泄水量(狼心山)为1.93~2.23×108 m3之间, 若使现有的植被恢复到目前最高生产力水平, 需要黑河下泄水量(狼心山)为4.28~5.17×108 m3之间.  相似文献   
5.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环境退化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64,自引:13,他引:51  
黑河下游的额济纳绿洲是内蒙西部阿拉善高原的主要天然绿洲。近半个世纪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不合理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作用,黑河下泄水量不断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到本地区乃至周围广大地区的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和原因,提出了生态环境的治理必须以水为中心,加快中游地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步伐,保证下游一定量的供水,并严格控制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力争在10~15年内实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6.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30,自引:10,他引:20  
李森  李凡  孙武  李保生 《地理科学》2004,24(1):61-67
额济纳绿洲是发育在黑河下游内陆河三角洲上著名的天然绿洲。20世纪50年代以来,额济纳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加剧,绿洲萎缩,生态恶化。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是由水环境恶化过程、土壤干燥化过程、植被退化与生物多样性衰减过程、土地沙漠化过程和土壤盐碱化过程构成的地表动力学过程。导致额济纳绿洲荒漠化的驱动力是区域气候暖干化、强盛的风蚀侵蚀力、上中游过度开发水土资源的人为活动和额济纳绿洲内的“三滥”活动等。荒漠化驱动力的第一主成分与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9.276%和28.083%,反映出绿洲荒漠化驱动因子的多面性和综合性,绿洲内外过度的人为活动是其主导驱动因素。内在、外在驱动力在时间与空间上的耦合性是绿洲荒漠化的区域机制,驱动力因子团的互动-激发作用形成荒漠化的动力机制,驱动力与荒漠化土地间的响应形成正反馈机制,三种作用机制组合成绿洲现代荒漠化过程的复杂的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7.
谢轲  尹辉 《中国沙漠》2021,41(6):111-119
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对于分析区域沉积动力环境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额济纳盆地为研究区,以戈壁、河床和沙丘3个主要地貌单元采集的表层沉积物样本的粒度测量结果为数据源,基于粒度参数分析和端元建模分析,研究了沉积物的粒度特征、端元构成和反映的沉积动力环境。结果表明:(1)额济纳盆地表层沉积物粒度曲线具有单峰和多峰分布,其中戈壁和沙丘沉积物组成上以砂质为主,河床沉积物组成上以砂质和粉砂质为主。(2)表层沉积物可分解出4个主要端元,端元1到端元4的主要物质依次为粗粉砂、细砂、中砂和细砂混合物以及粗砂和中砂混合物。(3)区域环境特点分析表明,表层沉积物端元1主要代表了以流水为主的动力过程,端元2主要代表了风力作用和局部地形环境复合的过程,端元3和端元4主要是风力主导下的多外营力复合以及局部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额济纳绿洲近20年来土地覆被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是近年来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根据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土地生态分类,利用1982年与2000年2期TM遥感数据对比和野外实地调查,采用景观生态空间分布格局分析方法,分为河岸乔木林、河岸灌草林、荒漠稀疏灌丛、荒漠稀疏草地、河道与水域、盐碱化土地、城镇、戈壁、流动沙丘和剥蚀地山丘陵, 从各类土地分布面积变化和类型转移趋向与幅度两个方面,分析了额济纳绿洲20年来土地覆被变化。结果表明:①土地覆被类型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河岸乔木林面积萎缩了0.97%、斑块数减小了376,而河岸灌草林增加了0.92%,数量减小1 316;而%LAND指数荒漠稀疏灌丛由4.49%增加到5.65%,由于中游来水量的锐减,河道和水域的斑块数由40个减少到6个,%LAND指数减小了0.15%。与此同时流动沙丘%LAND指数增加了0.42%。②近20年来以胡杨为主的河岸乔木林和荒漠稀疏草地减小了45.02%和14.55%,相应地以柽柳为主的河岸稀疏灌草地和荒漠稀疏灌丛增加了35.03%和25.88%;河岸乔灌林向河岸灌草林景观转移概率为45.95%,向荒漠稀疏灌丛和稀疏草地转移了0.78%和3.01%,向戈壁转移了10.87%;河岸灌草林景观类型向河岸乔灌林转移8.06%,向稀疏灌丛和稀疏草地转移10.95%和19.64%,向戈壁转移11.88%;③额济纳绿洲具有从河岸乔木→河岸灌草地→荒漠稀疏灌丛快速演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关键期及需水量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黑河流域中生态最为脆弱、植被退化最为严重而对全流域生态治理目标的实现极为关键的地区在下游额济纳绿洲。黑河分水方案主要控制年总量,由来水过程确定分水时机,采用“全线闭口、集中下泄” 的分水方式,这容易导致分水与下游绿洲需水的时间错位。要实现黑河分水对下游天然绿洲的作用和意义,不仅要充分保证分水量,更要选择适宜的分水时间,如果分水错过了下游绿洲生态需水的关键期,将会直接影响绿洲植被的正常生长。要维持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健康、稳定和持续发展,确定生态需水的关键期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地下水位时空动态变化过程、天然植被耗水过程和绿洲生态过程及水文过程的关系研究,确定了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需水的关键期。建议在生态关键期保障输送必需的水量,合理调节水库出水量与河道径流量,保障4月和8月关键期的需水量,其中4月至少要保证0.80亿m3的输水量,8月至少要保证1.08亿m3的输水量,确保下游绿洲植被的生理需水,同时考虑到前期缺水和随后的月份水量消耗,尽可能增加关键月的配水量。  相似文献   
10.
黑河下游土壤和地下水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根据405个土壤样品和101个水样,分析了黑河下游土壤盐分分布规律以及与地形地貌部位、地下水水化学的关系.结果表明:额济纳三角洲地区的土壤具有质地粗、含盐量高、盐分表聚性强的特征,该地区呈现盐碱化和沙漠化严重、可利用土地资源骤减、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在所有剖面上盐分的分布呈现漏斗型分布,土壤中盐分随地形变化较为复杂,但与地下水化学变化相一致.地下水矿化度普遍比较高,大多数地区的矿化度在800~3000 mg·L-1之间变化;水化学类型主要有HCO3·SO4-Na、Cl·SO4-Na(Ca)、HCO3·Cl-Na(Ca)SO4·Cl-Na和SO4·Cl-Na(Ca-Mg).地下水矿化度的高低与补给源的距离远近密切相关,在河岸附近的矿化度变化幅度较小;在远离河道地区,随离岸距离的增减而升降,体现了矿化度的高低主要依赖于上游补给水量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