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8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鲕粒是一类特殊的沉积颗粒,为古气候和古海洋环境的重要指示器。为了深入认识此类特殊颗粒的成因机制、形成环境及地质意义,对广西隆安地区都结剖面下石炭统都安组上部含鲕粒地层开展了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岩相学研究。研究区共识别出5种主要的鲕粒类型:放射状纹层鲕粒(O1)、规则同心放射状纹层鲕粒(O2)、不规则同心放射状纹层鲕粒(O3)、泥晶鲕粒(O4-A和O4-B)和复合鲕粒(O5)。各类鲕粒的显微组构和沉积环境指示其具有不同的形成过程,其中水动力条件影响和控制着鲕粒的发育和分布情况。研究区含鲕粒地层形成于维宪期末-谢尔普霍夫期,恰好对应早石炭世晚期冰川作用的开始。受冰川作用影响,全球海平面频繁波动,研究区地处低纬度地区并以浅滩和潮坪沉积环境为主,为鲕粒的形成提供了适宜的水体条件,即温暖、动荡的浅水环境。此外,含鲕粒岩层内广泛发育钙质微生物和微生物席,说明微生物活动在研究区较为常见,可能与鲕粒的形成过程具有一定的关联。  相似文献   
2.
在开封自南宋以来的变迁历程中,因中原地区地理空间区位形势所造成的频繁战患直接导致开封城市的破坏与衰落,更重要的是开封在黄河泛滥区中所处的地理中心位置,不仅使开封周边地区土壤严重沙化,而且还在堰塞其水运河道的同时,也使其失去了成为现代铁路交通枢纽的机会。区域环境因素发生的重要改变导致中原地区区域政治中心在建国初从开封迁离,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自由流动程度的加强,更多的发展资源向邻近的郑州集聚,也造成开封经济发展的弱势。但随着国家及河南省政府利用开封地理空间区位形势所实施的"郑汴一体化"等当代发展策略的介入,开封将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下降趋势而实现复兴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4.
董锁成  杨旺舟  石广义 《地理研究》2011,30(11):2115-2122
陈才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的创建者,他开创性的学术研究及实践,为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建设和国家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陈才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主要贡献可简要归纳为五个方面:(1)较早提出经济地理三个研究侧面的学术思想;(2)系统开展区域经济地理学研究和实践,创立和完善区域经济地理学学科体系;(3)...  相似文献   
5.
The provenance of the large and super-large scale bauxite deposits developed in the Wuchuan–Zheng’an–Daozhen (WZD) alumina metallogenic province in the Yangtze Block of South China is poorly understood. LA-ICP-MS and SIMS U–Pb dating of detrital zircons from bauxite ores and the underlying Hanjiadian Group in the WZD area provide new constrains on the provenance of the WZD bauxite and provide new insight on the bauxite ore-forming process. The ages of the detrital zircons in the bauxites and the zircons in the Hanjiadian Group are similar suggesting that the bauxite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the Hanjiadian sediments. The detrital zircon populations of the four samples studied show four primary age peaks: 2600–2400 Ma, 1900–1700 Ma, 1300–700 Ma and 700–400 Ma. The age distribution of detrital zircons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probably derived from various sources including Neoproterozoic, Mesoproterozoic, Paleoproterozoic, Archean and some minor Paleozoic sources. The most abundant age population contains a continuous range of ages from 1300 to 700 Ma, ages consistent with subduction-related magmatic activities (1000–740 Ma) along the western margin of the Yangtze Block and the worldwide Grenville orogenic events (1300–1000 Ma). Thu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ain provenances of the WZD bauxite and the Hanjiadian Group are the Neoproterozoic igneous rocks in the western Yangtze Block and the Grenville-age igneous rocks in the southern Cathaysia Block. In addition, this work verifies that the global Grenville orogenic events and subduction-related magmatic activities associated with the Yangtze Block ha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formation of the WZD bauxite deposits.  相似文献   
6.
纪念李世雄教授去世一周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李世雄教授去世一周年之际,本文以笔者工作的领域为例,阐述他近20年来通过李群和李代数、微局部分析、调和分析、小波分析、独立分量分析方面的基础研究,为保结构方法在地震成像研究中的引入、反假频高频重建在储层预测中的引入作出的重要贡献.从而表达对李世雄教授的高尚人品和精妙学术教学水平的由衷敬佩.  相似文献   
7.
Congbin FU 《大气科学进展》2017,34(10):1159-1168
To commemorate 100 years since the birth of Professor Duzheng YE, this paper reviews the contribution of Ye and his research team to the development from climate to global change science in the past 30 or so years, including:(1) the role of climate change in global change;(2) the critical time scales and predictability of global change;(3) the sensitive regions of global change—transitional zones of climate and ecosystems; and(4) orderly human activities and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nge, with a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active strategy for adaptation to such change.  相似文献   
8.
李兆良 《测绘科学》2016,41(7):59-66
通过对详细的地理地名考析,结论是《坤舆万国全图》并非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根据欧洲世界地图翻译绘制,该地图的地理测绘不是1602年完成,而是1430年左右,即郑和第六次大航海之后。该地图的欧洲部分是1400年以前的地理,中国部分为1430年左右,部分美洲却是1800年以后欧洲人才知道的,与西方公认的地理大发现历史严重冲突。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不可能是他在中国9年内完成,证明经纬度、球形投影等技术是明代中国人发明的地图绘制技术,不是"西学东渐"。此外,其他明代文化文物在美洲遗存等旁证有力支持地图论据,证明明代中国人比哥伦布先抵美洲,《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文献,用现代地图学技术测绘,明代中国人是15世纪世界地理大发现和现代地图学的真正先驱。  相似文献   
9.
10.
通过对《孔疏》标“兴”之特点与《毛诗传》《郑笺》标“兴”之特点比较分析,提出《孔疏》之标“兴”主要着眼于“兴”与作品主旨之间的关系,而没有特别注重标“兴”的位置。这些特点使得《孔疏》之“兴”开始从政治化逐渐转向文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