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北清原地区在时空上有系统地发育了三个太古亩地体:浑河以南的小莱河花岗岩-绿岩带(XGGB)、浑河以北的清原花岗岩-绿岩带(QGGB)和在QGGB东北部出露的景家沟麻粒岩-片麻岩区(JGGR)。绿岩带中火山岩组合在XGGB中以双峰式岩套为特征,而在(QGGB中以连续的钙碱性系列为特征。XGGB中斜长角门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3018±20Ma,Nd(t)=+0.19±0.17,TDM=3347~3735Ma,而QGGB中的斜长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884±48Ma,∈Nd(t)=+2.61±0.41,TDM=2938~2992Ma。JGGR中黑云麻粒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2994±325Ma,可能代表变质年龄,表明其形成在XGGB之前。综合研究表明辽北地区太古亩地质演化模式很可能为:JGGB代表了古中太古代古陆的残骸,XGGB于中太古代形成在这个古陆边缘的裂谷盆地内,QGGB则形成在新太古代的大陆边缘岛弧环境,并于新太古代晚期与XGGB拼贴。在此陆一弧碰撞过程中,QGGB逆冲推覆于JGGR之上,后者由于后期的伸展作用而出露于地表。成矿作用是地质演化的组成部分,并受制于各个演化阶段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2.
辽宁清原绿岩地层自下而上分为榆树底组、红透山组和南天门组。小莱河铁矿区榆树底组斜长角闪岩岩石化学性质和稀土元素分布曲线表明,该岩石的原岩属太古代亏损型(DAT)拉斑玄武岩。此斜长角闪岩中的角闪石的两个~(40)Ar/~(39)Ar年龄谱给出该岩石的变质作用发生在29.9亿年。清原绿岩地层形成时代可能在30亿年或稍早一些。全球范围绿岩地层的年龄是35—19亿年,峰值是27亿年.清原绿岩地层的早期形成年龄则大于全球绿岩的峰值年龄。  相似文献   
3.
Qingyuan County, Zhejiang, China is recognized as a source of mushrooms around the world and as Mushroom City in China. Because of a favorabl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abundant forest resources, mushroom farmers in Qingyuan have engaged in mushroom production for 800 years and continued to form unique mushroom production systems where people and nature live in a harmonious way, and a rich and colorful mushroom culture. The Qingyuan Mushroom Culture System was named the Nation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 of China in 2014. Based on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agri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necessity and urgency of protection, here we examine the agri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Qingyuan mushroom culture system as a research case study and comprehensively describe its heritage values, including supply materials and production, ecosystem service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multi-functio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se results provide reference values for agri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edible fungi in China,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xtension of agricultural function.  相似文献   
4.
太古宙绿岩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实例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壮魏春景陈   《地质科学》2017,(4):1241-1262
绿岩带是太古宙大陆地壳重要的构造单元。 按照岩石组合特征, 绿岩带可划分为 3 个类型:1) 巴伯顿型, 主要由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少量酸性火山岩及沉积岩, 中性火山岩很不发育;2) 苏必利尔型, 主要由中性火山岩和中-基性火山岩组成, 含沉积岩; 3) 达尔瓦尔型, 以广泛发育的沉积岩为特征。 其中, 巴伯顿型绿岩带在世界范围内分布较广, 且组成较为复杂, 表现出一系列独特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1) 基性-超基性火山岩在绿岩带层序中占主导地位;2) 发育具有异常高的地幔潜能温度的科马提岩类;3) 存在太古宙亏损型和富集型玄武岩等。 华北克拉通清原地区的表壳岩虽然经历高级变质作用, 但仍 具有清晰的层序, 与巴伯顿型绿岩带岩石组合特征类似, 因此我们倾向于将其厘定为清原绿岩带。 清原绿岩带主体形成于 2.5 Ga, 与广泛分布的新太古代花岗质片麻岩形成时代一致, 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中太古代地质体。 清原绿岩带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新太古代晚期原始地幔柱模型可以较为合理的解释清原地区及华北克拉通东部陆块其它新太古代基底岩石的成因, 但太古宙原始地幔柱与显生宙地幔柱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庆元古银坑硐群遗迹的详细调查,查明了该硐群特征。遗迹区共有古矿硐群7处,其中4个规模较大的矿硐长度均在百米以上,最大矿硐共分3层进行开采,垂直落差百米以上。遗迹区内各种规格探采硐保存完整,探矿遗迹数量多,矿业遗迹类型丰富。通过对该遗迹区的价值评价,该矿硐群遗迹可达到国家级矿业遗迹标准。  相似文献   
6.
采用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选取16个地层、构造、火成岩及其接触带和化探数据变量。每一种预测方法,抽取了与金矿资源有关的676×16的原始数据矩阵,并且建造了金矿资源和地质环境之间的数学模型以预测区域金矿资源远景。采用的数学模型有:因子空间的欧氏距离、因子分析和特征分析法,其结果绘制在综合成矿预测图上,共圈出8个1级金矿远景区。本区已知的金矿床、矿点均落入了预测区内,并首次圈定了一些新的金矿远景区,有待进一步详细勘查工作的证实。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外出务工动机正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人力资本成为影响其城市融入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河北省清苑县的分层随机抽样调查,运用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法研究外出农民工的人力资本增长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相对于进入全国中心城市和其他中小城市的农民工群体,区域中心城市的农民工技能增长的比例最高。在人力资本增长途径上,非正式学习途径效果突出,正式培训对人力资本增长的效果以区域中心城市最为显著,不仅进入该类城市的农民工能够获得更多的正式培训机会,而且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频次及培训专业化程度均较另两类城市高。非正式学习受农民工学习主动性的影响,Logistic回归显示企业培训频次对技能提升主动性发挥正向作用且效果最强,而地方文化设施环境与农民工技能提升的主动性呈现负相关,全国性中心城市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选取清远地区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06—2015年前汛期的地面观测记录资料和清远、梧州探空站的t-logp探空资料,统计分析沙氏指数SI等8个物理量对雷雨大风及冰雹天气预报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1)清远探空站数据中,整层比湿积分IQ、沙氏指数SI、瑞士雷暴1(SWISS00)对雷雨大风天气预报的指示性较好;整层比湿积分IQ、瑞士雷暴1(SWISS00)和0℃层高度对冰雹天气预报的指示性较好。(2)梧州探空站数据中,整层比湿积分IQ、抬升指数LI和沙氏指数SI对雷雨大风天气预报的指示性较好;整层比湿积分IQ、0和-20℃层高度、潜在下冲气流指数(MDPI)和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对冰雹天气预报的指示性较好。合理利用物理量指标对清远地区前汛期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的潜势预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从资源、市场、政策、产业转移等角度,结合区位熵、半结构式企业访谈和案例分析等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清远市再生有色金属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现状、存在问题及其成长机制,提出在产业集群的演化过程中,其成长的动力机制随着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演变。在产业集群的形成初期,除了传统要素外,历史偶然性和市场自发性为集群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而在中后期,政府作为制度的提供者在集群的发展和演变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体而言,巨大的有色金属再生资源蓄积量和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等内生资源优势,加上政府对再生资源产业和集群的政策扶持、跨区域产业转移的制度安排、有意识地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等外生制度优势,内源和外源动力共同促成高端要素的集聚发展、产业集群转型升级、集群化生产网络和专业化分工的形成。这种欠发达地区经济崛起的内生性推动力,能为其他城市发展再生资源产业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0.
广东清远市漂流旅游优势与竞争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清远市作为中国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中国漂流之乡”,近几年来,漂流旅游发展得如火如荼,已经成为广东漂流旅游发展得最成功、最成熟的地方以及全国最著名漂流地之一。笔者认为清远市发展漂流旅游的优势在于其气候和资源、区位交通、客源市场及规模集聚效应等方面,其目前面临着来自省内同类产品和非同类产品以及周边省区同类产品的竞争。要实现清远市漂流旅游的可持续迅速发展,需要做好清远漂流旅游品牌整体形象的塑造、多功能综合性漂流旅游区的建设、漂流旅游安全管理、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对外宣传营销以及漂流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等六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