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13篇
天文学   1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油菜花期物候主要限制因子分析及预报模型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佩  高苹  钱忠海  吴洪颜  江海东 《气象》2020,46(2):234-244
以油菜开花开始时间(即始花期)为研究对象,利用1980—2016年江苏省油菜发育期观测资料和同步气象数据,分析油菜始花期的时空变化趋势。结合油菜生理特性,筛选与油菜始花期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以高淳站为例,采用通径分析明确各气象因子对油菜始花期的作用并评估因子敏感性,最后构建油菜始花期的回归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江苏地区油菜始花期呈逐年提前趋势,淮河以南地区平均提前3 d以上;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终日(X_1)、当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初日(X_2)、现蕾至开花前时段内分别大于0℃、5℃和10℃的有效积温(X_1、X_4和X_5)、最低气温分别小于0和5℃的日数(X_6和X_7)及平均最低气温(X_8)等8个因子与油菜始花期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其中2月上旬至3月上旬的平均最低气温(X_8)、日最低气温小于5℃日数(X_7)、大于5℃有效积温(X_4)对油菜始花期的直接影响位列8个因子的前三位,且这3个因子两两共同对油菜始花期的相对影响程度也排在各因子对回归方程R~2总贡献率的前三位;其余5个因子直接效应普遍小于间接效应,且它们主要通过X_4、X_7、X_8对油菜始花期产生影响,而X_4、X_7、X_8也通过这5个因子产生一定影响;去掉任何一个因子,都会引起其他某些因子对油菜始花期的直接、间接作用发生变化;基于这8个因子构建的回归模型可解释68.48%的油菜始花期变化,并具有区域适用性。因此,就江苏地区而言,光照和降水对油菜开花早晚影响较小,热量条件才是江苏油菜开花早晚的主要限制因子,所构建的始花期预报模型可较好反映油菜开花时间早晚与相关热量因子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寡照对日光温室黄瓜花果期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黄瓜品种“德瑞特L108”(Cucumis sativusL. cv.Derit L108)为试材,通过不同遮阴日数(1 d、3 d、5 d、7 d、9 d)及恢复控制试验,研究寡照对日光温室黄瓜生长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持续寡照日数超过5 d,黄瓜株高和茎粗生长受到显著影响,尤其是茎粗存在变细现象,7 d以上对植株生长影响不可逆。2)黄瓜果实横径、长度生长速率和果重受寡照影响程度存在一定差异,果实上下两端横径长势对寡照较为敏感,连续寡照3 d时影响即达显著水平,可导致上端横径生长速率降低0.87 mm·d-1,下端为0.73~0.99 mm·d-1;果实中部横径和长度增长速率在寡照5 d以上时影响达显著水平,生长速率降低0.88 mm·d-1和0.87~1.00 cm·d-1;与对照(以CK表示)相比,寡照3 d的单果重降低18.7 g,寡照日数每延长1 d,单果重降低2~3 g。3)果实的外观等级受寡照影响较大,1~5 d寡照,特级果比例降低9.4%~43.0%;持续寡照5 d以上二级果和坏果比例明显升高,连续寡照9 d,二级果和坏果比例达到20%和25%;寡照3 d以上,果实含水率与CK差异即达到显著性差异;维生素含量对寡照影响反映敏感,1~5 d寡照,果实维生素含量降低6%左右,7 d以上的寡照日数,则降低10%~13%;寡照持续日数超过5 d,花青素和有机酸含量影响较大;持续寡照日低于7 d时,可溶性糖含量对寡照影响敏感度相对较低,超过7 d其含量达到显著性差异,且寡照日每延长1 d,其含量降低4%。  相似文献   
3.
贵阳木本植物始花期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物候期的温度敏感度反映了植物是怎样及在何种程度上响应气候变化,研究不同物种物候期的温度敏感度有利于鉴别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物种。现有关于始花期的温度敏感度研究主要集中在温带地区,在亚热带地区研究仍较少。本文以位于亚热带的贵阳为研究区,利用1980-2014年60种典型木本植物的始花期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植物始花期变化趋势及对气温变化的敏感度,评估了样本量大小对敏感度估计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贵阳发生了明显的气候变化,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其中春、秋季的增温比夏、冬季显著。②绝大多数植物(88.3%)的始花期在研究时段内呈提前趋势,其中显著提前的占物种总数的21.7%(P<0.05);60种植物始花期总体的提前趋势为2.89 d/10 a。③绝大多数(88.3%)植物始花期的年际变化与最优时段内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5),所有植物始花期的总体敏感度为-5.75 d/℃。④样本量大小对温度敏感度估计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15年长序列能将敏感度估计结果的波动范围以99%的概率控制在2 d/℃之内。  相似文献   
4.
为了确定引起棉花障碍型冷害的主导气象因子,达到及时预报、减轻损失的目的,2003-2005年在新疆石河子棉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内,通过智能人工气候箱实施低温处理试验,模拟2001年石河子地区发生障碍型冷害时的温、湿度变化,并做不同光照强度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棉花在花铃期遭受异常低温冷害之后,其叶片、蕾和幼铃都会出现异常脱落现象,并且其蕾和幼铃先于叶片表现出受害现象,其减少率也大于叶片;而且受害程度不仅与冷害过程中的温、湿度及光照强度有关,而且与冷害发生前所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黑河中游花棒的开花特性与繁育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09年5—10月在黑河流域中游定位观测了花棒的开花特性,运用人工授粉和套袋试验等方法测定了花棒的繁育系统。结果表明,花棒单朵花的花期为2~5 d。花粉属“非淀粉型”,寿命4~8 h。访花者有10余种,以膜翅目昆虫为主。授粉实验结果显示其不存在无融合生殖,自交亲和,自然条件下,虫媒在传粉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表明花棒的繁育系统为混合交配系统。  相似文献   
6.
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非常敏感,是指示全球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重要证据。其中植物花期变化影响植物繁殖与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大量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植物始花期普遍提前。而关于气候变暖对植物始花期影响的内在机理并没有明确解释。植物激素是植物体内对植物开花等生理活动有显著调控作用的有机物,可对环境刺激作出响应并直接参与调控植物始花期,导致始花期的提前或延后。对植物激素在植物中表达与变化的精确测定有助于了解植物始花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内在机理。论文综述了植物激素对植物开花时间的调控作用以及目前植物激素最先进的检测方法,探讨了植物激素及相关代谢产物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变化对植物始花期的影响;提出通过植物激素研究植物始花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激素调控机理,为探索植物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手段。  相似文献   
7.
2003—2005年在新疆石河子棉区乌兰乌苏农业气象试验站内,通过智能人工气候箱实施低温处理试验,研究低温和低温持续时间对花铃期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河子棉区棉花在花铃期遭受异常低温处理之后,其叶片和蕾、铃都会发生异常脱落,并且其叶片和总蕾铃数的减少会随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呈现明显增加;棉花在花铃期遭受异常低温之后,其蕾、铃受害对低温的响应速度快于叶片,其受害程度也大于叶片。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秋桂开花早晚的气象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乐  陈林  王明田 《气象科技》2020,48(5):774-778
基于成都市2004—2017年桂花物候观测与气象资料,运用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开展成都市秋桂花前四周气象因子研究,结果表明:①开花期与花前第1周平均最低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花前1周日最低气温高,降雨充沛则利于加快秋桂开花进程。②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了温光主成分、降雨主成分,温光主成分与秋桂开花期关系最为密切,温度对秋桂开花起主导作用。③运用第1主成分与第2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建立了花期综合评价得分模型,花前第4周(7月下旬至8月中旬)是影响秋桂开花的重要影响周期,同时是秋桂花芽分化完成的重要时期,花芽分化完成的早晚可影响秋桂开花的早晚。相关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两种方法综合运用可以更好地反映气象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气象因子对秋桂开花的影响规律,为成都市秋桂花期气象服务提供了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9—2018年奉贤黄桃休眠—花期各物候期、同期气象要素及1980—2018年黄桃花期逐日日平均、日最小相对湿度等资料,用对比及数理统计方法对2016年影响黄桃开花坐果的主要气象致灾因子、39年花期相对湿度变化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年黄桃开花始期—开花盛期遭遇持续6 d日最小相对湿度小于等于30%的低湿天气,每天09:00—20:00各整点相对湿度的平均值小于等于50%,导致当年坐果大幅偏少。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桃花期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最小相对湿度均呈下降趋势,两者突变年份均为2000年,且3月下旬及4月上旬低湿天气出现概率高,提升了黄桃花期遭遇低湿致灾的风险。2009—2018年开花始期与5 d滑动平均气温大于等于10 ℃首日(简称10 ℃首日)呈显著性正相关。建立基于10 ℃首日的黄桃开花始期最小二乘偏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较好,为协同应对低湿天气提供预测服务。  相似文献   
10.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traits of the Capparis spinosa flower were studie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that allow this species to flower during the dry summer in the Mediterranean. Stomata were found on the abaxial surface of sepals, and on both the adaxial and abaxial surfaces of petals. Filaments and style were densely packed with small cells, exhibiting an increased density of cell wall material that provides strength. Petals possessed vacuolated parenchyma cells with large intercellular space. Turgor of petals was sustained mainly due to a decline in solute potential during the night and to a rise in water potential and solute potential at sunrise, concomitantly with a decrease in solute accumulation. Estimates of total sugars made in floral tissues of nine successive flowers along newborn stems were 100-fold higher than those of proline accumulation. Unsaturated fatty acids were identified as major components of lipids in petals, thereby influencing the fluidity of membran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