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6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690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274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40篇
自然地理   14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71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8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94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Advanced material constitutive models are used to describe complex soil behaviour. These models are often used in the solution of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under general loading conditions. Users and developers of constitutive models need to methodically investigate the represented soil response under a wide range of loading conditions.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procedure for probing constitutive models. A general incremental strain probe, 6D hyperspherical strain probe (HSP), is introduced to examine rate‐independent model response under all possible strain loading conditions. Two special cases of HSP, the true triaxial strain probe (TTSP) and the plane‐strain strain probe (PSSP), are used to generate 3‐D objects that represent model stress response to probing. The TTSP, PSSP and general HSP procedures are demonstrated using elasto‐plastic models. The objects resulting from the probing procedure readily highlight important model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anisotropy, yielding, hardening, softening and failure. The PSSP procedure is applied to a Neural Network (NN) based constitutive model. It shows that this probing is especially useful in understanding NN constitutive models, which do not contain explicit functions for yield surface, hardening, or anisotropy. Copyright © 200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
In recent years,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have method,and that vanous disasters would be analyzed assynthetically studied natural dlsaste‘theoretically and an Integral.SHI Peilun(1991)putforwad a scientificmethodologlcally,as well as its cases analys。s(CND,term—regional disaster system,which Indicates that1987; MA et al,1990; MARBLE,1990; NE et al,the situation of a disaster(calamity loss)results from1999; PATAK et al,1982; SHI,1991;VAN et al,h…  相似文献   
3.
为了满足大行星卫星的高精度CCD位置观测与运动理论研究工作的需要 ,采用天王星 5颗主要卫星摄动理论模型 (Gust86 )作为核心 ,设计了一个天王星视位置可视化软件。该软件具有卫星证认 ,最佳观测时段选取 ,精确模拟卫星视运动和实时引导CCD精密定位观测等功能。  相似文献   
4.
5.
柘林湾生态信息系统以ArcGIS为开发平台,采用客户端/服务器的体系结构,基于ArcObjects的组件式二次开发而成,实现了柘林湾的三维实景模拟、生态数学模型与GIS的有效集成、分析评价结果与地理空间数据相结合等功能,具有可视化、智能化、易扩展、安全实用等特点.该系统的建成.极大地提高了柘林湾生态信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并为制定柘林湾的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策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6.
7.
于冬梅 《海岸工程》2002,21(2):59-65
信息时代的召唤,地球信息科学应运而生.经过10a左右的发展,地理信息科学已见雏形.总结了10a来地球信息科学的研究结果,并介绍了地球信息科学的研究内容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科学计算可视化作为新一代的分析工具 ,正在进入物理海洋学领域。文中介绍对海洋调查数据进行可视化的关键问题——数据建模 ,并从分析海洋调查数据的特点出发提出针对海洋研究中可视化建模的原则和有效途径 ,给出相关的实现方法。其中 ,重点讨论局部体样条建模中必须面对的区域分割优化问题 ,引入遗传算法并给出较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采用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数据仓库技术,以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数据处理与评价作为数据仓库主题,实现了激光单分子海洋油气化探数据的可视化处理。将可视化处理分为4个步骤:数据预处理、异常背景分析、异常分析、异常综合评价;使用MAPX、DELPHI等软件研制开发了相应的可视化软件模块。通过对渤海湾盆地某测区实测的甲苯化探数据的处理,验证了所开发技术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一个基于TOPEX卫星极端海面风速预测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基于 TOPEX卫星数据建立全球极端海面风速预测模型的基础上 ,开发出用于极端海面风速预测和可视化预测结果的海洋地理信息系统 (MGIS)。并论述全球极端海面风速预测的意义和 MGIS在预测过程中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给出全球极端海面风速预测的统计模型 ;简述极端海面风速预测海洋地理信息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和功能 ;同时 ,对系统的预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