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犯罪出行是犯罪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议题,在犯罪防控、侦破等警务实践中具有突出的技术贡献。受制于研究数据的限制,中国犯罪出行实证研究较为缺乏。论文研究了2010—2016年长春市南关区扒窃犯罪出行的空间模式与影响因素,并指出:① 2010—2016年长春市南关区扒窃犯罪出行平均距离为5.74 km,存在明显的空间衰减效应,空间模式为就近掠夺,在距离犯罪者居住地2 km处出现犯罪缓冲区。② 南关区扒窃犯罪高发区与犯罪群体主要聚居地在空间上呈现重叠,该区域犯罪以就近掠夺的空间模式为主。③ 回归模型验证了犯罪者人口属性中性别、户籍地、是否就业和具有前科劣迹、涉案金额、犯罪地点所属类型对于出行距离的显著影响,其中户籍地变量为理解转型期中国大城市犯罪行为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A Bayesian approach to geographic profiling methodology involves updating journey-to-crime probability estimates with probabilities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ces of other offenders who committed crimes in the same locations.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serial offenders from Baltimore County and Chicago and six different methods using five different criteria were compared. The Bayesian method was more accurate than the existing journey-to-crime methods and was as accurate as the center of minimum distance, the current best method. Suggestions for improving the methodology further are provided.  相似文献   
3.
针对犯罪人空间出行距离测量及影响因素考虑上存在的不足,本文利用X市2015—2017年入室盗窃案件数据,基于百度地图计算了犯罪人居住地到作案地之间的步行、骑行和驾车等3种交通出行距离,作为实际空间出行距离的近似拟合,随后利用最优尺度回归模型分析了居住地和作案地所在区域的空间环境特征、作案时间特征和主体特征对犯罪人空间出行可能产生的影响。实证分析表明:① 计算得到的3种距离的频次分布均表现为距离衰减效应,超过50%的案件中犯罪人作案地到其居住地的交通距离均不超过10 km;② 在影响因素方面,犯罪人的空间出行距离分布主要受其作案地所在区域的空间环境特征影响,具体表现为目标较为集中、交通通达性较好的区域对邻近空间内的犯罪人具有较强的吸引性,而发案量较高的区域对距离较远的犯罪人具有较强的吸引性;③ 在主体特征上,团伙犯罪人较独狼式犯罪人有更长的空间出行距离,反映出团伙犯罪人在空间认知上有着更好的优势。本文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犯罪出行现象的理解,对犯罪预测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顾及地理因素的犯罪地理目标模型改进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犯罪地理目标模型(CGT模型)在嫌疑人落脚点预测中没有考虑落脚点选择的地理相关性和部分落脚点不在预测范围内两方面的不足,该文提出了顾及地理环境因素的犯罪地理目标改进模型(GEO-CGT模型):基于圆圈假设将模型计算区域扩展,解决部分落脚点不在预测范围问题;利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嫌疑人落脚点选择的地理因素,建立GEO-CGT模型;利用已有案件数据对模型进行对比验证和精度评估。结果表明,地理环境因素对嫌疑人落脚点选择具有较大的影响,改进后的GEO-CGT模型能有效减少搜寻排查嫌疑人的距离与面积,提高预测精度。研究成果可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