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李德仁教授,1939年12月生于江苏镇江泰县溱潼镇。1963年毕业于武汉测绘学院,1981年获该校硕士学位,1985年获联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博士学位,1988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008年获苏黎士理工大学名誉博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  相似文献   
2.
郝社锋 《地质学刊》2006,30(4):F0004-F0004
2006年10月28日,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南京地质博物馆一期改造工程竣工开放,博士生科研工作站当日也正式挂牌成立。省级地调院设立博士后科研工和站,在全国尚属首家。  相似文献   
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2006,33(5):F0002-F0002
薛禹群,地下水动力学家和水文地质学家,擅长地下水数值模拟,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1年11月2日生于江苏无锡。1952年7月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探矿工程科学在老一辈探矿科学家和全国同仁的大力支持下,经过50多年努力和发展,已成为我国探矿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和科学研究的生力军。我校现从事探矿工程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教职工人数近百人,其中,俄罗斯外籍院士2名,教授20名,博士生导师10名。并聘请了刘广志院士、苏义脑院士、王达、耿瑞伦、高德利、孙清德、杨建林等为兼职教授。设5个本科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原钻探工程)、  相似文献   
5.
日前,由中国勘察设计杂志社和山东勘察设计协会共同组织在济南召开了一次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信息化建设交流研讨会,会上对勘察设计单位如何开展信息化工作进行了研讨,同时还有不少勘察设计单位介绍了经验,也请了中央财经大学的赵天寿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的陈禹教授在会上讲了两堂生动的信息课。为使广大读者更多的了解信息化问题,本刊记者就什么是信息化,发展信息化的重要意义,我国信息化工作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等一些具体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经济科学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信息化研究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陈禹同志。  相似文献   
6.
《测绘科学与工程》2005,25(3):62-62
常本义,1938年生,湖北武汉人。1960年毕业于郑州测绘学院。曾任中国测绘学会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为西安测绘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西安测绘研究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合作导师。  相似文献   
7.
面对湖南这个"有色金属之乡"的矿物晶体日渐枯竭的情况,许多人对此表示担忧。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地质矿床专家戴塔根更是公开疾呼"要把某些珍稀的矿物晶体提升到国宝的力度,禁止出口"。  相似文献   
8.
饶阳凹陷古近系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饶阳凹陷古近系层序类型和发育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层序的结构特点,对每种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沉积物供应速率变化不大的情况下,盆地基底的的沉降速率和沉降高峰期的时间决定着裂谷期层序的结构、各体系域开始发育和结束的时期。沉积物供应速率和可容空间变化的速率的比值决定着准层序组的类型,局部高速率的沉积物供应回在湖侵期发育进积式准层序组。气候的变化也是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在干旱期,湖平面变化和层序的结构主要受气候控制。  相似文献   
9.
罗泰义 《矿物学报》2007,27(3):233-234
高振敏老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贵州省省管专家。河北省霸州市前卜庄村人,生于1939年4月22日。幼时勤奋好学,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被国家选派送前苏联留学,于1960年进入莫斯科大学地球化学专业学习;后因中苏关系恶化,  相似文献   
10.
以中山大学人文地理学博士点为例,通过对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学术贡献有限、研究空洞、缺乏一手数据、重复型明显等相关问题的分析,从学术贡献的角度探讨了中国人文地理学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