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4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12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339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6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1 Introducti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known as the highest plateau with the most complex topography in the world, covers an area of more than 200km2, with a mean elevation of more than 4000m a.s.l. (Ye and Gao, 1979). Surrounded by the Earth’s highest mountains, such as the Himalayas, Pamir, Kunlun Mountains, the plateau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climate change in China even in the world, thus attracted great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Up to now, many achievements have been gained by…  相似文献   
2.
使用1979年1月至1984年12月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对热带地区积云对流的长期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热带地区积云对流活动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冬季积云对流区主要是东西向,位于南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近赤道地区;夏季则北移至北印度洋和菲律宾附近的西太平洋地区。低纬地区积云对流活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位移,北印度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主要集中在5—10月,7—8月位置最北;北半球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则主要集中在6—11月,8—9月位置最北。标准差分析表明,冬季北半球热带西太平洋、赤道中太平洋及热带印度洋东部地区积云对流的年际变化最明显。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的主要空间型反映了赤道中太平洋、热带西太平洋、阿拉伯海和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的积云对流活动存在一定的关系。结合遥相关计算还表明秋云对流存在4种遥相关型,即2种东西向偶极型涛动型、西太平洋型和北印度洋型。  相似文献   
3.
用北太平洋(含赤道太平洋区)1949~1979年的COADS资料,通过矢量EOF分解得到北太平洋异常风场的分布型及其时间变化规律。分析表明,EOF1~5场与大气活动中心、海洋相互作用有联系,具有明显的天气学意义。此外,还讨论了EOF异常风场间的转换及其季节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It is important to estimate hard-to-observe parameters in the ocean interior from easy-to-observe parameters. This study therefore demostrates a reconstruction of observed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profiles of the sea east of Japan (30°≈40°N, 140°≈150°E). The reconstruction was done by estimating suboptimal state from several values of the observed profiles and/or sea surface dynamic height (SDH) calculated from the profiles. The estimation used a variational method with vertical coupled temperature-salinity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modes. Profiles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 are effectively reconstructed from in situ temperature profile data, or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d SDH. For example, the analyzed temperature field from SST and SDH has an accuracy to within 1°C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 Salinity in the sea north of Kuroshio, however, is difficult to estimate because of its complex variability which is less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than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 Sea surface salinity is useful to estimate the subsurface structure. We also show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estimation is improved by considering nonlinearity in the equation calculating SDH from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nalysis values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misfit between analysis and observation. Analysis using TOPEX/POSEIDON altimetry data instead of SDH was also perform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5.
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新的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资料,得到南海混合层时空场的分布特征,剖析了南海混合层深度的季节及年际变化特征。资料分析表明:南海混合层存在着显著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且两者的均方差分布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季节变化中,冬季混合层在南海北部及西北陆架区深,在南海南部及吕宋冷涡处浅;夏季混合层在南海西北部浅,东南深。南海这种混合层深度分布特征除了与热通量的季节变化有关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与季风引起的Ekman输送及Ekman抽吸有关。混合层深度距平场EOF(Empirical Othorgnal Function)第一模和第二模时间变化的主信号均为周期的年际变化信号,其中第一模态约为3 a,第二模态则有1.8,2.4和4.3 a的3个显著周期。EOF第一模显示混合层深度在南海东南部年际变化幅度最大,且滞后Nino3指数7个月时相关性最好(相关系数为0.422 3);EOF第二模显示在南海南部和北部混合层深度呈反位相变化。  相似文献   
6.
东、黄海海表面温度季节内变化特征的EOF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1998—2004年的TRMM/TMI卫星遥感海面温度(SST)数据,在初步分析东、黄海SST的季节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采用EOF方法分析了SST的季节内变化特征,进而对SST季节内变化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EOF分析获得的前4个模态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57.07%,其结果基本反映了东、黄海SST变化的主要物理过程。其中,EOF的第一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30.17%,其空间模态揭示了以东海北部为中心的、整个海域SST变化趋于一致的特征,这一模态的显著变化周期为6.3周;第二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14.36%,其空间模态呈现东南海域与西北海域SST的反相变化趋势,显著变化周期为8.7周和10.6周;第三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7.0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黄海海域,显著变化周期为6.8,8.7,10.2周等;第四模态的方差贡献率占5.52%,其空间SST变率最大的区域位于东、黄海近海,显著变化周期为6.8周。东、黄海SST季节内变化与此海区大气中的季节内振荡是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7.
近百年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时空变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中国东部25°N以北28个站1880-1999年夏季季降水序列,用旋转复经验正交函数(RCEOF)方法,研究了中国东部地区百年干湿的时空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夏季降水空间变率大值区依次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江南、华北、西南及东北。除西南外的5个关键区大体上反映了从6月到8月夏季雨带自南向北椎进所滞留的地区。旋转空间位相分布揭示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江南、东北的旱涝异常主要表现为驻波振动特征;而淮河流域、华北、西南地区显示出降水异常信号具有部分的行波特征。尤其第4空间模显示出旱涝异常信号从东北南部可沿着黄淮下游传到长江下游地区。对于近百年中国东部地区夏季于湿变化,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华北及东北四个地区都存在20-25年时间尺度的周期振荡;长江中下游地区及华北地区都存在准60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东北地区主要表现出36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淮河流域存在明显的70-80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华北地区存在的11年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恰好与太阳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相一致。在年代际时间尺度(包括次年代际时间尺度)上,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及华北地区的夏季降水的变化与太阳活动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印度洋春、夏季海温对西藏高原夏季降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顺武  丁锋  假拉 《气象科学》2003,23(2):168-175
利用NCEP提供的1950—1997年全球月平均海表面温度场资料,首先通过EOF分解得到不同季节印度洋海温场空间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合成分析、相关分析和SVD分解等多种方法讨论了印度洋前期和同期海温异常与西藏高原夏季降水变化的关系。寻找出影响高原夏季降水的关键海区,目的为高原夏季早涝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EOF方法将雨量场展开,以时间系数作为预报对象,运用遥相关理论,提取通过一定信度检验的因子,建立了各时间系数的非线性逐段预报模型,其拟合效果和试报结果都十分理想,模型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
湖南汛期降水异常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利用湖南19个测站23年(1959~2001年)4~9月的降水量资料,用EOF、REOF、小波分析对湖南汛期降水的特征场分布、分区特征、周期性和突变性等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诊断研究。研究结果表明:EOF分析得到的前三个典型场可以很好的反映湖南汛期降水空间分布的异常结构,即具有整体一致的空间结构,南北相反的空间结构,中部和周围地区相反变化的空间结构。旋转后的前6个空间模态可以较好地代表湖南汛期降水的6个异常敏感区:湘北、湘中、湘南、湘东南、湘西、湘东北。利用小波分析方法研究湖南汛期降水的周期性及其突变性发现,湖南汛期降水存在着明显的3年、7年和23年的特征时间尺度和周期性振荡;并且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湖南汛期的降水将逐年减少,并将转入干旱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