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测绘学   4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王兴国 《福建地质》2002,21(2):119-121
采用基准和基准转换模型的不同会导致GPS观测边长与坐标计算边长不一致。因此由GPS测量的WGS-84坐标系向我国的北京54坐标系转换计算时,应尽可能选择参考点作对比分析。若满足精度要求,可采用全国精密参数作转换计算,若不能满足精度要求或达不到实测点的定位精度,可先将边长作高程异常改正,再对起算点作方位改正。  相似文献   
2.
应用DFD(Diverse Firewall Design)方法进行防火墙规则集设计时,需使用规则集语义比较算法,判断多个规则集是否语义一致。规则冲突是导致规则集语义不一致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研究针对规则冲突的规则集语义比较算法。而现有算法时空复杂度较高,性能低下。文中提出了1种基于关键数据包选取映射的规则集语义比较算法(KPCM)。KPCM算法针对规则冲突选取关键数据包,并通过比较这些数据包在不同规则集中的处理动作,判断这些规则集是否语义一致。理论分析和测试表明,KPCM算法时空性能均优于现有算法。  相似文献   
3.
地理国情监测是对我国的国情国力的普查工作,是获取地理相关信息、掌握人文地理信息与社会活动信息的重要手段,是测绘生产对发展国家经济具有突出贡献的充分体现,对推进节约型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所以保证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合理性、正确性、现势性十分重要。本文根据国情监测项目设计要求对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的重点要素及在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错漏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与整理,确保地理国情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  相似文献   
4.
多源同名线要素数据局部细节差异较大,但整体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化简算法可以删除线要素的局部细节,提取其主要形态,从而有助于匹配算法提升匹配正确率。不同化简算法的化简效果存在差异,提升匹配正确率的效果也存在差异。本文提出了利用线要素匹配来评估化简算法性能的方法。首先,阐述了动态化简带动动态匹配的方法和过程;其次,采用3种不同的化简算法进行试验,验证了所提方法提高已有匹配算法匹配正确率的有效性,以及对化简算法的普遍适用性;最后,根据加入3种化简算法的不同匹配结果,从匹配的角度对化简算法适用性进行了比较评估。  相似文献   
5.
基于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和1985国家高程基准,阐述了在NBCORS和宁波市基本高程控制网的三维框架下组织实施宁波市似大地水准面数字高程基准建设的方法,并进行了似大地水准面的正确性和实用性精度检验以及精度区域划分。  相似文献   
6.
极浅海水区浅地层剖面浅层失真及校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浅地层剖面调查是进行大陆架第四纪地质研究,浅海灾害地质研究和工程地的南调查的重要手段,剖面的质量与解释精度将对研究成果的可靠性造成直接影响。由于浅地层剖面系统的震源与水听器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它只是近似的垂直发射垂直的接收单道地震系统,当水深地了浅时造成了剖面浅层的失真,导致各层位的反射时间延迟,层与层之间双程走时缩短,计算出的层速度偏高,在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将造成地形失真,在潮差大的区域,计算出  相似文献   
7.
从并行地理算法的正确性评测、性能评测、评测流程和评测工具实现等角度,研究了高性能集群环境下的评测技术。在正确性评测假设基础上,将评测用例在不同进程数环境下的计算结果与该算法在单进程环境下的运算结果逻辑求差得出相对误差,提出了问题规模计算方法。根据评测用例的问题规模确定评测用例的权重,提出了性能指标和评测流程,并通过评测工具自动获得同一个并行地理计算算法。在多个不同评测用例下的评测指标来衡量算法的计算误差与性能,形成评测报告。经实验验证,本文方法能较好地满足并行地理计算算法评测的需求,为并行空间分析算法性能优化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8.
In an increasingly GIS‐literate world, the availability of quality topographic maps and map databases is critical for the numerous users of spatial data. Particularly governmental agencies, first responders, and utility and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rely on the completeness and classification correctness of these maps. Estonia has systematically updated its topographic Basic Map in digital form over the past 15 years. An analysis of the Estonian production process in the period 2003‐2006 provides a useful case study of both error types and error frequencies encountered in topographic mapping. Errors of completeness and classification correctness of topographic features are analyzed at two levels of specificity: in general, across all map sheets, and in detail according to the field‐workers who performed the mapping. The structure of errors at the two levels was different by geometry and error types; however, both systematic and individual errors were evident. The systematic errors indicated a need for revis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 data capture specifications, which was accomplished. The individual errors were addressed by additional training for the field‐workers involved.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