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1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S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北京闪电定位网全闪定位数据和北京地区降雹的人工观测结果,对比分析Gatlin和σ两种闪电跃增算法在不同配置下对北京地区2015—2018年共177次冰雹天气过程的预警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倍数的σ算法预警结果差别很大,2σ(要求当前闪电频数变化率超过之前平均闪电频数变化率两倍标准差)在σ算法中的预警效果最佳;不同N(总闪频数变化率的数量)配置下的Gatlin算法的预警结果差别不大,其中当N=6时的预警效果最佳。2σ算法的命中率、虚警率和临界成功指数分别为80.2%,41.6%和51.1%,N=6的Gatlin算法的相应结果分别为82.5%,62.0%和35.2%。另外,详细分析了一次多单体雷暴过程和一次飑线过程中两种算法的应用情况,结果也表明Gatlin算法比2σ算法的命中率略高,但虚警率偏高很多,临界成功指数偏低。综合Gatlin算法和σ算法对冰雹预报结果评估情况,发现2σ闪电跃增算法更适于对北京冰雹天气的预警,对提升闪电数据在北京地区冰雹预报业务的可用度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大气云水含量分布及演变规律研究对于区域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意义重大。利用2017年10月至2020年12月陕西泾河站MWP967KV型地基多通道微波辐射计探测资料,分析关中平原中部大气云水含量时间变化特征,并结合地面降水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通过个例对比分析不同云系降水前水汽和液态水发展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关中平原中部水汽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峰值在7月,谷值在12月;液态水秋季和夏季较高,冬季最低,峰值在9月,谷值在12月。水汽和液态水均呈现单峰单谷型日变化,峰谷出现时间存在差异,水汽日峰值夏季和秋季在07:00—08:00(北京时,下同)、春季在23:00、冬季在13:00,日谷值春夏秋三季在12:00前后、冬季在22:00;液态水日峰值春夏秋三季在07:00—09:00、冬季略晚(10:00),日谷值均在夜间。不同类型云系降水前云水含量增长用时不同,层状云系发展用时平均为15.6 h,其他积状云系平均为9.0 h,初期水汽均先于液态水发展,越临近降水时刻波动幅度越大,但降水触发前液态水率先跳变跃增,且不同季节层状云系触发降水时的水汽和液态水差异较大;午后强对流发展用时较短...  相似文献   
3.
采用NCEP分析资料、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温州双偏振雷达资料等,分析了2019年4月24日(简称“4·24”)发生在温州地区的一次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在高空槽东移过程中,弱冷空气影响配合低层切变线和低空急流,造成了此次强对流天气过程的发生;午后对流条件良好,冰雹发生前,低层有高能舌伸向温州地区,中层有北方干冷空气南下,二者叠加造成强烈的不稳定层结,同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上升运动强烈,为冰雹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动力条件;中β尺度的强对流单体内部形成-60℃的对流核,冷中心位于整个云团TBB梯度最大的地方,位置与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局地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区域有较好的对应;利用VIL、Z、ZDR和KDP可以综合分析冰雹,其回波特征为:降雹前VIL值均有明显的跃增现象;>60 dBZ的强回波区对应的ZDR有明显的负值区,ZDR一般为-4~0 dB;对于较大的冰雹,>60 dBZ的强回波区对应KDP出现“空洞”区。  相似文献   
4.
重庆一次超级单体风暴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向花  周毓荃  唐余学  李轲 《高原气象》2010,29(6):1556-1564
利用MICAPS常规天气资料、卫星和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8年6月5日发生在重庆的一次超级单体风暴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超级单体是在典型的"上层干冷、下层暖湿"的大气垂直结构下产生的,产生风雹的区域正好位于低空急流出口区及中低层风速辐合区;多普勒雷达观测表现为典型钩状回波、低层有界弱回波区和"穹隆"、中气旋、阵风锋等超级单体特征;垂直累积液态水(VIL)的突然跃增比冰雹降落时间提前2~3个体扫,对冰雹预报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卫星反演的云粒子有效半径的大值区与冰雹落区较为一致;云中粒子半径36μm的粒子越多,所占比重越大,降雹的可能性就越大。  相似文献   
5.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资料对2015年7月27日发生在四川资阳的一次伴随冰雹大风的超级单体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该超级单体具有较大的CAPE值,适宜的0℃层和-20℃层高度,有利于雹粒的增长,为大暴雨和冰雹提供了不稳定能量。(2)此次风暴具有超级单体风暴的典型特征,在雷达反射率因子上,中低层有“钩状回波”、弱回波区、三体散射长钉,中高层有回波悬垂现象,速度图上是气旋式流场,后发展为中气旋,中气旋首先出现在中低层,随后向上向下发展。(3)垂直累计液态水含量(VIL)在发生冰雹前会有一个跃增变化,在30分钟内从5kg/m2跃增到75kg/m2,VIL跃增变化提前冰雹发生,对冰雹具有警示作用。(4)三体散射长钉是预示冰雹的一个重要特征,此次风暴的三体散射出现在高度5~10km,只在2个体扫时间内出现过。   相似文献   
6.
平凉地区强对流钩状回波特征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最近10年平凉地区人工防雹试验期间,用雷达测到的强对流雷暴云回波上,发现雹暴云除有强度和云高作判别外,在回波形态和结构上,多数雹云在发展过程中呈气旋形回波形状,其中部分强雹云演变成明显钩状回波,少数特强雹暴云有反气旋钩状回波,并向气旋钩状演变的特点。在钩状回波形成和维持阶段,回波反射率Ze达到最强,之后不再增加,有些钩状回波的云高有时可跃增1~3 km高度,云体出现崩溃,地面有降雹。针对这些观测事实,本文用多年回波资料进行一些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7.
利用2008-2009年金华CINRAD/SB雷达资料,对比分析了γ中尺度强对流单体中,弱降雹和短时强降水过程的VIL特征及其演变.结果表明,云体移速和风暴前倾是影响VIL值的重要因子.相邻几个体扫连续出现底层强回波中心与VIL大值区的位置差别可以做为判断小冰雹的依据之一.移速慢的冰雹云在降雹前会出现VIL的跃增.  相似文献   
8.
运用数字化雷达对7月15日凉山州境内两块雹云的连续跟踪观测,并且对其雷达回波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一些可供人工防雹作业参考和运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10.
利用2006—2009年丽江市气象台的冰雹观测记录、短时强降水、民政部门提供的冰雹灾情资料和丽江CINRAD/CC雷达观测资料,对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VIL)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VIL值>5kg·m-2时将会出现强对流天气,当VIL≥21kg·m-2时预示着发生冰雹的可能性极大,是人工防雹作业启动的关键值,冰雹云中的VIL值远远大于带来短时强降水的普通对流云;在降雹前VIL值都有明显的跃增;距离雷达站较近或较远区域的VIL值会被低估,在37kg·m-2以下也会降雹,通常降雹的VIL值大都在37kg·m-2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