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1篇 |
国内免费 | 77篇 |
完全免费 | 334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962篇 |
出版年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15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5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36篇 |
2009年 | 29篇 |
2008年 | 42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37篇 |
2005年 | 28篇 |
2004年 | 29篇 |
2003年 | 37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49篇 |
2000年 | 19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9篇 |
1996年 | 26篇 |
1995年 | 28篇 |
1994年 | 22篇 |
1993年 | 24篇 |
1992年 | 37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2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5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采用低压聚乙烯镶边垫底的粉末样品压片制样,用PW2440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样品中Na2O、MgO、Al2O3、SiO2、P、K2O、CaO、Ti、Mn、Fe2O3、Co、Nb、Zr、Y、Sr、Rb、Pb、Th、Zn、Cu、Ni、V、Cr、Ba、La等组分进行测定。重点讨论了微量元素的背景选择和谱线重叠校正问题。使用经验系数法和康普顿散射线作内标校正基体效应,经标准物质分析检验,结果与标准值吻合,用GBW07308和GBW07310水系沉积物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作精密度试验,统计结果RSD(n=12)除La、Cr、Co和Th<14.00%以外,其余各组分均小于6.00%。 相似文献
2.
3.
报道了采用粉末压片制样-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样品中C、N、S、Cl、Br、Hf、Mo、Sn、Se、Na、Mg、Al、Si、P、K、Ca、Ti、V、Cr、Mn、Fe、Co、Ni、Cu、Zn、Ga、As、Rb、Sr、Y、Zr、Nb、Ba、La、Ce、U、Th、Pb等38种元素的分析方法。着重研究了C和N的分析条件、存在问题和注意事项。所拟方法的检出限,精密度和准确度大多数满足覆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样品分析质量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粉末压样-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Cl、Br、S的分析方法。采用水系沉积物、岩石和土壤等国家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校准。实验表明,对于不同岩性样品中Br的分析,特别是当Br的含量低于2μg/g时,采用谱峰强度(未扣除背景)与背景强度的比进行校准所得到的结果,明显优于铑靶线的Compton散射线内标法,分析精度(RSD,n=6)为2.4%-15.3%,大多数优于10%;平均值的相对误差低于24%。对于Cl的分析,只需对Ca的影响加以校正即可得到非常好的结果;不同样品中Cl的分析精度(RSD,n=6)为2.1%-13.6%,大多数优于5%;平均值的相对误差不大于25%,多数优于10%。S的校准曲线的离散性较大,矿物学效应是影响S分析准确度的主要因素,其分析精度(RSD,n=6)为0.87%-5.6%,除个别样品外,平均值的相对误差优于36%。Cl和S均存在分析结果随测量时间(次数)的增加而增高的现象,必须在制样后立即测量。方法的检出限(μg/g)Br、Cl、S分别为0.43、5.8和2.2。 相似文献
5.
采用低熔点的混合熔剂熔融制样,用3080E2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铬铁中Na,Mg,Al,Si,P,S,K,Ca,Ti,Cr,Mn,Fe和Ni等13种主,次量元素进行测定,使用理论α系数校正元素间的吸收-增强效应,其分析结果有较高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6.
采用粉末样品压片制样,碳酸盐岩石标样及人工合成标样为标准,使用理论α系数及散射线内标法校正元素的吸收_增强效应,用X射线光谱仪对碳酸盐岩石试样中的Na、Mg、Al、Si、P、S、Cl、K、Ca、Sc、Ti、V、Cr、Mn、Fe、Co、Ni、Cu、Zn、Ga、Rb、Sr、Y、Zr、Nb、Ba、Pb、La、Ce和Th等30种主次痕量元素进行测定,其分析结果与标样标准值(或化学法值)符合较好,方法的精密度(RSD,n=10)<10%(除含量在检出限附近的元素外),各元素检出限基本满足化探要求 相似文献
7.
黔西晚二叠世煤地球化学性质变异及特殊组构的火山灰成因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运用仪器中子活化分析(INAA)、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X射线衍射(XRD)、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EDX)及光学显微镜等手段,对黔西晚二叠世煤地球化学性质变异及其特殊组构的火山灰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贵州西部织金矿区9煤层中异常高含量的Fe(4.24%)、Cu(369.90μg/g)、U(49.6μg/g)、Mo(63.10μg/g)、Zn(33.97μg/g)等是来源于同沉积基性火山灰降落到泥炭沼泽中所致;高含量的Fe、Cu并非以通常意义的煤中硫化物状态存在;除煤中有机质和陆源碎屑外,发现了由火山灰、有机质和陆源碎屑所形成的煤层中的特殊组构,暂定名为沉碳质火山胶凝物,它是一种有机—无机高度混合物质,根据沉碳质火山胶凝物的形态特征和物质组成,厘定出6种组构类型,分别是:网状组构、细屑组构、基质组构、孔腔组构、均质组构和碎屑组构。 相似文献
8.
高岭石热转变产物^29Si、^27Al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运用魔角旋转核磁共振结合红外光谱及X射线衍射等手段,研究了苏州高岭石的560-1600℃热转变产物,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高岭石-偏高岭石-莫来石的转变系列的确存在结构上的连续性。其转变经历了几个阶段;脱羟阶段(400-600℃),偏高岭石阶段(600-800℃),相分离阶段(800-1100℃),莫来石阶段(1100-1600℃)。(2)莫来石形成过程没有出现Al2O3的大量分凝,但存在SiO2的分凝。(3)偏高岭石-莫来石转变过程的中间相为Al-Si尖晶石和准莫来石。(4)引起1000℃放热反应的主要因素是准莫来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X射线荧光光谱法测定海洋沉积物中35种元素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采用混合熔剂熔融和粉末压片法制样,使用理论α系数和攻射线内标法校正元素间的吸收一增效应,用3080E2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试样中的35种元素进行测定,其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可与化学法相媲美。 相似文献
10.
凹凸棒石与酸反应纳米尺度研究--反应机理和表面积变化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利用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BET-比表面积分析(BET-SSA)技术调查了沉积型凹凸棒石与酸作用过程中形态和比表面积变化,并探讨了凹凸棒石与酸反应机理。对不同条件下凹凸棒石与酸反应产物纳米尺度观察表明,凹凸棒石的酸溶反应既表现出棒状晶体端部四面体和八面体一致溶解,也表现出柱面位置四面体和八面体不一致溶解。纳米尺度观察揭示出凹凸棒石与酸反应机制是质子从外表面扩散渗透,而不是质子从晶体孔道的渗透,反应速率主要受穿过酸溶产物硅酸层扩散速率控制。凹凸棒石的酸溶反应过程中,酸处理凹凸棒石的纳米孔结构现象与柱面位置四面体硅局部溶蚀有关。酸处理凹凸棒石比表面积增加归因于凹凸棒石中八面体不均匀、不连续溶解和局部四面体硅的溶蚀导致凹凸棒石孔道开放和直径扩大,从而使N2分子更多的进入凹凸棒石的孔道。部分八面体残留对四面体片起支撑作用,当凹凸棒石中八面体阳离子近于完全溶解时,四面体片失去支撑,结构塌陷,内孔孔道消失,比表面积再度下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