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2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ENGLE-型微探针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EDXRF)技术测定了一批青釉瓷残片中的16种元素氧化物的含量,其残片来自浙江杭州地区的南宋郊坛窑和老虎洞窑。由主量元素判别方程的Q值表明,两类青釉瓷均属官窑制品。主成分统计分析看出,郊坛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瓷釉成分有明显不同,但其胎质成分的分布,却有部分的重叠,这显示了当时两处官窑的工匠们在使用胎料中的交往。从釉层、过渡层、和胎层的Al2O3和CaO的含量数据表明,郊坛官窑和老虎洞官窑的青釉瓷制品,分别存有厚度为120~140μm和230~240μm的过渡层,表明两处使用釉料和烧制工艺上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微聚焦X射线荧光光谱仪对西村窑与耀州窑18件青瓷标本进行原位无损分析检测,结果表明,两个窑口大部分瓷胎中均具有高Al2O3低SiO2的特征;西村窑在瓷胎的主量元素中,具有高K2O低TFe2O3的特征;而在微量元素中,西村窑具有低Cr、Zr、Sr,高Rb的特征;两个窑口的瓷釉中均选用草木灰作为助熔剂,耀州窑的瓷釉均属钙釉,而西村窑瓷釉中既有钙釉也有钙碱釉,同时西村窑瓷釉具有低Sr、高Rb的特征。这些特征将会为西村窑瓷器产地判别提供非常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之余脉——洞宫山脉,孕育了龙泉大地上的江浙第一高峰——凤阳山。而矗立在其西南侧,且与之遥遥相对的琉华山,却又是龙泉境内的另一座名山。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泉大窑遗址就位于其山脚下的琉田村,即现在的小梅镇大窑村。气势磅礴的琉华山,由于其树木苍郁,溪水清澈,土壤优质,为青瓷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  相似文献   
4.
应用激光拉曼分子微探针技术对耀州窑青瓷以及黑瓷釉玻璃相分子网络结构进行了研究并结合釉的显微结构研究观察结果,探讨了青瓷及黑瓷烧成温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6.
7.
中国虎文化     
《中国地名》2010,(1):61-61
虎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它一直被当作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从旧石器、新石器的岩画,商周的再铜器,秦汉石雕,魏晋南北朝壁画,唐宋诗画至以明清文人画、小说中,虎的形象被历代艺术家刻划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8.
河北地区古代瓷窑产品的理化测试工作多集中于隋唐、宋金时期的器物,北朝等早期产品的分析数据则少有报道。本文运用X射线荧光光谱、X射线衍射、岩相、吸水率测试和烧成温度测定等分析方法,对曹村窑址出土青釉样品的工艺特征开展研究。结果表明,2件样品釉层氧化钙含量分别为17.86%和14.1%,烧成温度分别达到1150.1℃和1185.2℃,证明这2件样品属于青瓷,从而证实了曹村窑是已发现的我国北方早期烧制青瓷的窑口之一;其余样品釉层氧化铅含量大于42%,部分样品吸水率低于5%,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胎体中出现莫来石相,证明曹村窑可以生产出瓷胎铅釉陶。结合样品烧成温度均在1000℃以上,远高于铅釉成熟温度,推断曹村窑的瓷胎铅釉陶在北朝时期已经使用了二次烧成工艺。这一复杂工艺的产生,有可能为唐三彩的出现作了技术铺垫。  相似文献   
9.
赏石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支奇葩,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承德载道,天人合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其自身的和谐多姿,向世人展示着自然的奥妙和人生的哲理。观赏石文化到底起源于什么时候,在石界尚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应该说是观赏石文化的萌芽时期,随后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兴起时期,唐宋的繁荣时期,明清的鼎盛时期。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涉及观赏石的著作举不胜举,  相似文献   
1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东部温度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异常霜雪记载及植物物候记述,推算了中国东部地区部分年代及每30年的冬半年温度距平;并结合有关自然证据,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冷暖变化特征。主要结论有:1)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距平较现代约低05℃,最冷的30年(480s~500s)较现代约低12℃,是一个可与小冰期相比拟的寒冷气候阶段。2)魏晋南北朝的温度存在“冷-暖-冷”世纪波动;其中两个冷谷为270s~350s及450s~530s,当时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分别较现代低05℃(270s~350s)和09℃(450s~530s);而360s~440s虽然相对温暖,但当时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仍较现代略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