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涠洲岛地貌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海蚀基岩台地和海蚀残丘与相近似的地貌单元之间的差别,最后探讨了海蚀基岩台地和海蚀残丘的概念以及它们的地貌等级。  相似文献   
2.
根据本区的地形、水文,地质及水文地质特点,按河网化的需要,概可划分为以下几区: 工 区 本区范围位于调查区之南部,标高一般在200—800米之间。地形崎岖,割切强烈,冲沟甚为发育,割切深度一般为10一30M,冲沟长度为500—1000米,长者可达3000—5000M。坡角为20—70°。这些沟谷相互啣接,构成间歇河流。因岩性分布不均,风化强度不一,故在河流间常形成一些袋状地形,如管帅,后泥牛等皆是。这些冲沟与河流构成北部各大河  相似文献   
3.
林世文  兰荣旺 《岩土工程技术》2008,22(2):105-108,F0003
从大连红黏土被第四系松散层所覆盖的现象出发,分析了大连地区沿海岸附近冰碛残丘的特征与形成过程。论证了大连地区陆地和海湾的红黏土都具有聚合沉积的特征,并且确定了大连红黏土形成期是在第四系冰川期之前。此外论证了大连红黏土是大连地区古地理古气候的标志性地层之一。  相似文献   
4.
碳酸盐岩古潜山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烈,油、水分布特征十分复杂.以现代岩溶理论为指导,通过对轮古西奥陶系古潜山岩溶地表古水系的详细分级刻画,采用趋势面分析方法对古潜山岩溶残丘次级进行了划分,结合单井油水界面判识结果,对残丘级次的控油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并运用油气差异聚集原理阐述了其控制机理.研究结果揭示了古潜山油藏部分油井油水界面分布受控于不同次级的残丘,从运移近源低部位向高部位油水界面呈抬升趋势,由一级残丘控制向二级残丘控制变化.这一分布规律本质上是油气差异聚集过程中不断抬升的岩溶沟谷决定的溢出点和相对独立的缝洞单元联合控制的.这一认识可为油藏开发方案的制定和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保证油气勘探取得成效,本文以轮南奥陶系古潜山LG7井区为例,探讨油水界面的分析识别方法。轮古7井区位于轮古西部,岩溶储层主要为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泥晶、亮晶砂屑灰岩,灰岩原生孔隙较低,平均孔隙度仅为1.2 %,但岩溶构造缝洞相当发育,平均孔隙度可达3.4 %,且裂缝和溶蚀孔洞相互沟通,形成了以缝洞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集体。通过钻录井、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对比,并结合古岩溶地貌分析,认为控制岩溶残丘发育的岩溶沟谷底基本可以指示岩溶残丘的油水界面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完钻井生产情况,对油水界面之上的有利岩溶残丘油气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油井产能与油水界面埋深关系密切,残丘厚度>90 m的Ⅰ类区,其分布面积为13.86 km2,油气资源量为693×104 t;残丘厚度50~90 m的Ⅱ类区,面积为27.13 km2,资源量为1085×104 t;残丘厚度<50 m的Ⅲ类区,面积为20.21 km2,资源量为404×104 t。   相似文献   
6.
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南海琼东南盆地北礁凹陷中中新统梅山组顶部丘形反射目前引起广泛关注,前人推测为生物礁、重力蠕动与底流叠加成因、等深积丘等。本文通过钻井资料、二维、三维地震资料精细刻画丘形反射(残丘)和丘间水道特征及其成因。残丘及水道在北礁凸起不发育,在边缘斜坡中部和高地较发育,且有向高地两边规模减小趋势,不具对称性,残丘和水道呈平行-亚平行近E-W向展布,局部有合并分叉现象,与北礁凸起走向呈一小角度;丘宽562~1 223 m,丘高29~87 m,丘长10 km左右,存在丘翼削蚀,水道底蚀现象。地震属性分析表明三维工区西南部残丘间水道由砂泥岩互层充填,形成长条形强振幅,而残丘为中-低振幅;地震、钻井资料分析表明丘形反射(残丘)由钙质泥岩和泥岩组成,属于半深海沉积,且残丘内部波阻抗为5.0×106~6.5×106kg/m3·m/s,低于火山岩、灰岩波阻抗,属于砂泥岩地层范畴;根据梅山组下段水道由西向东强振幅变弱、分叉、前积反射和海山附近底流(等深流)沉积剥蚀特征综合判定底流古流向自西向东,根据海山两翼地震反射特征推测底流可追溯至晚中新世早期(11.6 Ma BP),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中中新统梅山组丘形反射是晚中新世早期底流切割梅山组地层形成的残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