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浙江测绘》1982,(4):65-66
1、钱塘江河源调查 :钱塘江发源地在哪里?钱塘江与杭州湾的界线。  相似文献   
2.
郭晓寅  何勇  沈永平  冯丁 《冰川冻土》2006,28(4):512-518
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表明,2000-2004年江河源地区陆地植被平均年NPP为82.04 gC.m-2,相当于同期全国陆地植被年NPP的23%,其中2001年的年NPP最小,只有78.04gC.m-2,2002年最大,为85.44 gC.m-2.根据年NPP分布显示,黄河源区的植被生长状况要好于长江源区,其中在黄河源东南部陆地植被的年NPP>250 gC.m-2,为江河源区植被年生长最大的区域;该地区的植被年NPP最小值的区域分布在长江源的西北部地区,年NPP大部分<50 gC.m-2.江河源地区植被的年NPP表现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不同地区年NPP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高寒草甸的年NPP为该地区所有陆地植被年NPP中最大,其5 a平均值为89.38 gC.m-2,其次为高寒草原和灌木及草本植被;由于地处高寒地区,温度成为影响该地区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江河源区12个气象台站1971-2008年间的逐月气温、风速和降水资料为基础,对该区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江河源区气候持续变暖,年均气温的增温率为0.37℃/(10 a),1987年和1998年气温由低向高突变;年均风速显著降低,每10 a降幅为0.24 m/s,1981年和1992年风速由高向低突变,年均风速与年均气温间呈负相关关系;1980年代降水偏多,1970和1990年代偏少,21世纪以来降水量有所回升,增幅因区域而异;年陆面蒸发量整体显著增加.结合前人研究,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持续升温导致江河源区内冰川退缩、多年冻土退化;1980年代气候相对暖湿,水资源量较丰;气候暖干化、水资源量减少、生态环境恶化是该区在1990年代和21世纪最初几年的显著特征;2004年左右以来,江河源区气候转湿,水资源量增加,生态环境有所好转.  相似文献   
4.
根据青海省人大常委会2013年工作安排,9月下旬召开的省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省人民政府关于青海省重要矿产资源配置工作情况的汇报。为搞好这项议题的审议工作,省人大常委会组成调研组,8月6日至11日赴海西州进行调研,同步开展以"关注资源配置、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2013江河源环保世纪行宣传教育活动,同时,进行省人大环境资源专  相似文献   
5.
长江黄河源区气候变化及植被生产力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半个世纪以来长江、黄河源区的气温、蒸散量升高的倾向率趋势明显,而且东部大于西部,气温、蒸发在一定的时空尺度上波动变化明显,是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原因,而年降水量变化态势较为平稳.1987年以来土壤湿度下降明显,表明在气候温暖化状况下,土壤蒸发量远大于降水的补给量,导致土壤向暖干化发展.1987年以来植被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在气候环境影响下,年际波动明显,而且在近十几年也下降明显.  相似文献   
6.
7.
利用1967年航片数据、1986和2000年两期遥感TM数据,对长江黄河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分布格局变化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源区气候变化观测数据,分析了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变化与气候的关系和陆面生态系统变化对源区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40 a来,长江源区高覆盖草甸、高覆盖草原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3.5%、3.6%和28.9%,黄河源区高覆盖草甸、高覆盖草原和湿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3.2%、7.0%和13.6%,江河源区低覆盖草甸、草原和沙漠草地面积均不同程度地增加;长江、黄河源区气温变化率分别为0.27和0.31℃/10a,降水的变化趋势在长江、黄河源区分别以0.36和0.07 mm/a的速率递增,气温持续升高和由此引起的冻土退化是导致高寒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陆面生态系统退化对源区水文过程影响显著,在降水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长江、黄河源区径流系数分别由1960年代的0.16和0.28下降到21世纪的0.12和0.21,且降水-径流关系减弱,出源径流趋于减少,洪水发生频率显著增加,水源涵养指数持续减小。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源区高寒生态系统功能,已成为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8.
虞供 《浙江测绘》1993,(2):46-47
余姚江(简称姚江)正源在何处?千百年来众说纷纷,至今未有定论,归纳起来,余姚江的河源有通明江,四明江两说。通明江的源头有象田山、通明坝(堰)、梁湖坝、江坎头、太平山等数说;四明江的源头有夏家岭、白岩尖两说。  相似文献   
9.
《浙江测绘》1983,(3):62-62
钱塘江是我省第一大河,它名扬国内外,对我省的工农业生产,特别是对杭州、金华地区的工农业生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对这样一条举世瞩目的大河,其发源地在那里?,在什么地方流入杭州湾?  相似文献   
10.
根据1995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INFO软件和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了青藏公路沿线格尔木、曲麻莱、治多3个县(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格局变化,修订了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计算公式,重点分析了公路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变化、景观格局变化和建设用地缓冲带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结论如下:①研究区建设用地增加迅速,林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增加,耕地大量减少,草地退化严重,其中曲麻菜县草地减少22.8%,未利用土地增加 43.96%;②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景观破碎度均增加;③与其它交通干线对沿线的 “轴向”影响不同,该段青藏公路以“点”型的辐射效应为标志,且仅仅影响建设用地周围的区域,格尔木市的影响范围是3 km,五道梁的影响范围是1km; ④K=(Ua+Ub-2Uc)Ua-1T-1×100%,可准确地反映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