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地质学   3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应用LA-ICP-MS对马厂箐岩体中(似)斑状花岗岩的锆石进行了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在CL图像上,(似)斑状花岗岩中锆石均发育有典型的振荡环带,锆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表现为亏损轻稀土,富集重稀土,具有强烈正Ce异常和中度负Eu异常,且呈现出较高的Th/U比值等特征,表明所测锆石均为典型的岩浆锆石。马厂箐岩体(似)斑状花岗岩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3.78±0.21)Ma(MSWD=0.71),累计概率统计得到正长斑岩锆石U-Th-Pb年龄为(35.6±0.3)Ma、花岗斑岩锆石U-Th-Pb年龄为(35.0±0.2)Ma,宝兴厂矿段铜钼矿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分别为(35.8±1.6)Ma和(33.9±1.1)Ma,乱硐山矿段接触交代型金矿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35.25±0.36)Ma,人头箐—金厂箐矿段热液脉型金成矿白云母40Ar/39Ar年龄为(35.35±0.32)Ma,反映斑岩型铜钼矿化、接触交代型金矿化和热液脉型金矿化为同一个构造-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产物,Ⅱ期(33~37Ma)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似)斑状花岗岩岩性组合是成矿的地质体,为成矿提供了物质、流体和热动力条件,这期斑岩-热液-成矿系统的持续时间约为4Ma,铜、钼、金的成矿主要发生在Ⅱ期岩浆活动的早-中期。  相似文献   
2.
滇西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位于三江特提斯成矿域,是一个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侵入有关的多金属矿床。前人研究表明,马厂箐铜钼多金属矿床形成于斑岩-矽卡岩成矿系统,但由于缺乏系统矿物学研究,目前对矽卡岩矿化过程和成矿效应仍不清楚,限制了对该矿床成矿过程的全面认识。因此,本文以马厂箐矿床矽卡岩型矿化中的石榴子石为研究对象,利用H-O同位素、电子探针(EPMA)以及LA-ICP-MS原位微区技术开展了同位素及成分分析,限定成矿流体来源以及反演成矿流体演化过程。石榴子石可分为早期自形石榴子石(Grt I)和晚期他形石榴子石(Grt II)。Grt I与辉石共生,并伴有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矿物组合,属于钙铝-钙铁榴石固溶体(And49.37~99.58Gro0~49.79);Grt II更富Fe,属钙铁榴石系列(And67.50~99.85Gro0~31.84)。两期石榴子石均富含Th、U、Nd,亏损Ba、Sr、Hf、Nb,富轻稀土。基于石榴子石矿物化学特征认为,Grt I可能是在弱酸性、氧化、低水岩比(W/R)条...  相似文献   
3.
滇西马厂箐斑岩铜(钼)矿床成岩成矿时限的厘定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滇西马厂箐富碱侵入岩为一复式岩体,存在多期次岩浆侵入活动;最早岩浆活动始于52Ma,中期岩浆活动为42~47Ma,晚期岩浆活动最强烈,其时间为33~37Ma,末期岩浆活动为29~32Ma。马厂箐铜钼矿床早期成矿发生在37~40Ma左右,晚期成矿大约在34—35Ma;与区域上其它与富碱侵入岩有关矿床的形成时间相当吻合。马厂箐矿床在时、空上与矿区富碱侵入岩关系密切,其成矿作用主要与晚期的岩浆侵入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黄芮 《云南地质》2013,(4):447-452,462
马厂箐斑岩体与铜、钼、金等多金属矿成矿关系密切.斑岩体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显示斑岩体物质来源具有壳幔混合特征.  相似文献   
5.
云南马厂箐岩体中深源包体特征及其锆石LA-ICP-MSU-Pb年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马厂箐岩体属于滇西富碱侵入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厂箐岩体中发现了镁铁质暗色深源包体,这对于研究滇西富碱侵入岩带的起源、演化、成岩成矿作用以及区域地球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对深源包体地质特征研究,通过开展LA-ICPMSU-Pb锆石定年,得到花岗斑岩中镁铁质深源包体锆石U-Pb加权平均年龄为35.13±0.23Ma(MSWD=0.64),与其寄主岩花岗斑岩年龄(35.0±0.2Ma)和(似)斑状花岗岩年龄(33.78±0.21Ma)较为一致,结合深源包体及其寄主岩锆石的Th/U比值及Ti温度计特征,证明了包体的岩浆混合成因。分析认为:马厂箐富碱侵入岩体为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包体与其寄主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岩浆演化过程;35Ma左右存在幔源岩浆的底侵注入,幔源岩浆的注入混合可能是这套岩浆成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马厂箐矿集区铜、钼、金矿化之间的关系对于认识该矿床的成矿作用过程及地质勘查具有重要意义。利用40Ar-39Ar同位素定年方法对乱硐山矿段夕卡岩型铜钼金矿化和人头箐矿段蚀变岩型金矿石中热液白云母进行同位素定年,得到夕卡岩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B119)40Ar-39Ar坪年龄为35.25±0.36Ma,等时线年龄为35.0±1.8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8±1.9Ma。蚀变岩型金矿化矿石中白云母样品(B118)40Ar-39Ar坪年龄为35.35±0.32Ma,等时线年龄为34.44±0.99Ma,反等时线年龄为34.4±1.2Ma。这与正长斑岩(35.6±0.3Ma)、花岗斑岩(35.0±0.2Ma)、斑岩型铜钼矿化成矿年龄(35.8±1.6Ma)和(33.9±1.1Ma)较为一致,显示马厂箐铜钼金矿床与正长(斑)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岩性组合有关,铜钼金成矿属于同一个构造—岩浆—成矿系统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肖继雄 《地质与勘探》2012,48(3):546-561
[摘 要] 马厂箐钼铜金矿床是金沙江-哀牢山断裂带上与喜马拉雅期富碱斑岩有关的典型矿床之一,其成矿作用具有特殊性。本文应用透岩浆流体成矿理论,重点探讨了马厂箐钼铜金矿床深部地质过程中成岩与由地幔流体作用引发壳幔混染并形成系列成矿的关系。通过对马厂箐矿床成岩成矿时代的厘定、岩矿石稀土和微量元素、稀有气体及Pb-Sr-Nd 同位素研究,论证了成矿流体和岩浆流体均来自于富集地幔,这种成矿流体是包含于富碱岩浆并与其互不混溶的地幔流体。在上升运移过程中,地幔流体可随富碱岩浆的结晶成岩过程对岩体进行同步自交代蚀变而在斑岩体内或其深部形成矿床;也可与岩浆分离而独立运移,在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带及地层围岩中进行交代蚀变成矿。在这一成岩成矿过程中, 引发并促进壳幔物质混染和叠加成矿,由此导致了马厂箐矿区成矿分带表现为从岩体到围岩、从高温到低温的不同矿种和不同类型的系列成矿效应。  相似文献   
8.
云南祥云马厂箐岩体处于扬子板块西缘与NW向的金沙江—哀牢山深大断裂带东侧交汇部位,属于哀牢山—金沙江富碱侵入岩带的组成部分。马厂箐岩体主要为花岗斑岩、二长斑岩和正长斑岩,岩体化学成分具有富碱、富铝和高钾的特点。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Ba、Th和U)和轻稀土元素(LREE)、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和Ti),且Ta、Nb和Ti具"TNT"负异常;LREE/HREE值为8.04~23.99,δEu值为0.72~0.88,负Eu异常不明显;n(87Sr)/n(86Sr)值范围为0.7072~0.7086,均值为0.7080,高于原始地幔现代值0.7045;n(143Nd)/n(144Nd)值范围为0.5121~0.5124,均值0.5123,低于原始地幔现代值0.512638;ISr值范围为0.7061~0.7075,均值为0.7070;εNd值范围为(3.1~(10.2,均值为(6.8。马厂箐岩体既不属于传统的含碱性暗色矿物的碱性岩类,也不同于典型的A型花岗岩,应属于富碱侵入岩类;岩体的岩浆起源于壳—幔物质混合的一种所谓EMⅡ型富集地幔源;其壳幔混合特征,主要是俯冲进入上地幔的地壳物质与地幔物质发生了源区混合作用的结果;形成于碰撞后的板内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9.
马厂箐地区是滇西成矿带内一个典型的与喜马拉雅期富碱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发育有斑岩型钼铜、接触交代型铜钼(金)和热液脉型金银铅锌等多种类型矿化。其矿化和蚀变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以岩体为中心的分带性;岩浆活动与铜钼金成矿作用具有同时性。这3种矿化类型的形成受控于马厂箐斑岩岩浆系统,该岩浆系统提供了成矿的物质、流体和动力。文章在分析成矿证据的基础上,通过对成矿系统结构的剖析,认为正是马厂箐岩体所提供的热动力条件促使从岩浆体中分异出来的成矿流体由岩体向外运移,随着岩体内构造裂隙、接触带构造以及围岩中破碎带等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在不同的边界条件下发生了不同性质的成矿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蚀变和矿化类型及成矿元素组合,总体显示出,随着热液成矿作用的进行,矿化由斑岩体向接触带和围岩推进,成矿由高温向低温的演化趋势。马厂箐铜-钼-金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系统的建立,将对滇西成矿带内其他矿集区的成矿理论研究和找矿勘查实践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滇西马厂箐岩体暗色微粒包体岩相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厂箐岩体中发现的暗色微粒包体的岩相学研究后发现,暗色微粒包体为暗黑色、灰黑色,大部分呈浑圆状或次圆状,可见明显的塑性流变特点,且具有微细粒结构,发育针状磷灰石,部分包体中还含有寄主岩石中的钾长石和石英斑晶.这些岩相学特征都表明了马厂箐岩体中的暗色微粒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暗色微粒包体的发现反映了马厂箐岩体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成因,而幔源岩浆的注入是这套岩浆成矿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