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9篇
  免费   204篇
  国内免费   266篇
测绘学   66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5篇
地质学   819篇
海洋学   15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3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50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8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60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大舜教授基于“杂合以治”理论,在杂合各种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实行和法论治,有较好的临床优势,疗效肯定。本文从杂合为和法均治、和法复治、和法轻治、和法预治、和法综治5个方面来系统阐述陈大舜教授和法论治的特色。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2.
遇险船舶遭受着浮性损失或稳性损失,这种损失无限制的增大,必将导致船舶的沉没。论述了应用柔性气囊技术,解决遇险船舶在浮性损失或稳性增大时而沉没的问题。柔性气囊对船体的作用力位于船舷之外。当用气囊弥补浮力损失时,基本上都可使浮力位于受损船舱附近,因此能同时减缓或消除浮力损失及倾覆力矩。当主要用其来扶正船体时,它所产生的扶正力臂长、扶正力矩大,能有效减缓或消除倾覆力矩的影响,并且船舶恢复正位后,不存在过剩力矩。空气相对于水体更容易控制.因此.采用与气囊具有更高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3.
道路建设中,测设填挖线是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此提出了TPS(全站仪)在任意控制点设站、测定辅助点和填挖点的放样方法。该方法的关键之处是,利用曲线要素推算各放样点的坐标,然后在道路施工现场附近选择一视野开阔的控制点安置TPS,一次性放样出全视野内的辅助点和填挖点,并连接填挖点组成填挖边线。为保证各阶削坡的精度,应注意保护各辅助点的平面位置,正确地削出最上阶平台,以控制以下各阶削坡。而以往的放样方法是抬竿法,需要在逐个横断面多次设站,用定向、量距、抬高的方法放样填挖点。这种方法的缺点是:效率低下,作业难度大,累计误差大。显然,用TPS一次设站,放样若干横断面填挖点的方法,提高了施工效率,降低了作业难度,且提高了放样点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王靖  许涛 《海洋信息》2003,(3):27-28
海上桶形基础平台用桶形基础代替了传统的海上导管架平台的桩基础,被誉为“导管架平台基础工程技术新时代的曙光”,具有节省钢材、海上施工时间短、可重复利用和投资省等优点。本文综合介绍这类平台的工作原理、基本特点以及我国第一座海上桶型基础采油平台的设计、建造、研究等内容。  相似文献   
5.
筒型基础沉贯阻力估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炎平 《海洋工程》2002,20(3):23-28
系统地总结国外有代表性工程实践对筒型基础沉贯阻力的研究 ,并将各种方法综合起来 ,提出了加权综合估算法 ,供今后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6.
南海北部陆缘张裂--岩石圈拆沉的地壳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海北部陆缘在中生代晚期曾形成宏伟的华夏陆缘造山带。火成岩岩石学、岩相古地理学和地球物理学证据显示,该造山带不仅具有巨厚(50~60 km)的陆壳,而且还有巨厚(160~180 km)的岩石圈根,在地势上曾出现过高3 500~4 000 m 的华夏山系。陆缘裂陷盆地的形成发育历史、地壳-岩石圈深部结构、火成岩地球化学特征及理论计算均表明,南海北部陆缘从晚白垩世以来发生的张裂作用起始于华夏陆缘造山带的拉伸塌陷,岩石圈拆沉是南海北部陆缘张裂的重要的引发机制。因此,南海北部陆缘张裂既不同于弧后扩张,也不受控于大西洋式的海底扩张,而是该区大陆构造演化和深部壳幔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海上平台桶形基础模型压力压贯与负压沉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海上平台桶形基础模型(模型桶)压力压贯和负压沉贯的试验概况,对比分析了两者贯入力的巨大差异和产生的原因,给出了模型桶压力压贯中贯入深度与压力的关系,负压没贯负压与贯入深度,抽吸泵流量,基土渗流量,桶内土塞隆起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负压沉贯可以大大降低以砂质粉土为基土的土抗力,为在胜利油田类似基土海域海上平台应用桶形基础提供了试验依据,为海上现场导管架桶形基础平台的安装就位施工和控制提供了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南海和台湾以东海域若干气旋型和反气旋型涡旋研究.在南海存在着许多活跃的中尺度涡,我们分别对南海中、南部海域和南海北部海域中尺度涡作了评述.在南海北部海域,目前最感兴趣的问题为:南海水与西菲律宾海通过吕宋海峡的交换的物理过程,以及黑潮是否以反气旋流套形式进入南海.这些问题目前尚不清楚,尤其是这些问题的机理.这些问题必须通过今后深入和细致的、长时间的海流和水文观测,以及长时间卫星遥感观测资料的论证才能逐渐认识清楚.台湾以东海域,黑潮两侧经常出现中尺度涡,而且变化较大而复杂.文中着重讨论兰屿冷涡和台湾东北的气旋式冷涡.  相似文献   
9.
根据Huang和Qiu 1995年的潜沉率计算公式,采用同化的海洋模式资料和海洋-大气界面的通量观测资料,计算了北太平洋副热带海域3个模态水形成区逐年的潜沉率,研究了潜沉率产生年际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西部、中部和东部3个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主要周期分别为6,2~5和2 a;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的3个形成区的潜沉率都发现年代际的变化特征:在1985年以前,西部模态水形成区的潜沉率年际变化最为显著,但1985后年际变化振幅明显减小;在中部模态水形成区,1975~1992年间潜沉率随时间的变化的振幅较大,潜沉率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值也达到33.99 m/a,而在1970~1975年间和1993~1998年间潜沉率都小于20 m/a;西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的潜沉率的年际变化与这里海面的净热通量的年际变化有很好的相关性,中部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则取决于局地Ekman流的年际变化,而在东部模态水形成区局地风应力旋度的变化直接影响潜沉率的大小.  相似文献   
10.
热带外太平洋通过海洋过程对热带太平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M2海洋环流模式分别研究了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热带外太平洋通过海洋过程对热带太平洋的影响.利用1945~1993年COADS资料的表面通量强迫海洋模式,积分46 a作为模式控制试验.取热带外太平洋海表面强迫为气候值做敏感性试验.将控制试验结果减去敏感性结果就可以得到热带外太平洋通过海洋过程对热带太平洋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上,主要是海洋波动过程起作用,但总的海洋过程的影响较小.年代际尺度上,主要是副热带环流输送起作用,其中包括平均环流输送的温度异常以及异常环流输送的平均温度,并且后者贡献相对较大.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热带太平洋的温度异常主要发生在密度跃层附近.研究发现热带外南太平洋对热带和热带外太平洋之间的水量交换有影响,而热带外北太平洋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