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古果属(Archae fructus)研究进展及其时代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古果属(Archaefructus),包括“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以其对折状心皮在轴上螺旋状排列、雄蕊成对状着生、具单沟状花粉等特征。显示了它们在早期被子植物中的原始性。古果属茎枝细弱、叶子细而深裂、叶柄基部多膨突等特征。反映了该属的水生革本特征。根据对其生殖器官及营养器官等特征研究,推测该属很可能源于现已灭绝的、古老的种子蕨类。结合对其伴生的植物化石及相关地质、地理背景等综合分析,认为古果属及叉县组下部的时代为晚侏罗世,而并非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
芒萁是华南退化坡地上最具代表性的先锋种、优势种和关键种,能够快速形成密集的单优种层片结构。与传统阻碍更新的观点不同,野外观察发现芒萁层片内仍有少数物种能够成功定居,被认为具有生态筛效应。文章通过设置4种芒萁层片处理(芒萁层片完全剔除-UR;仅保留地上层-AF;仅保留根毯层-AR;芒萁层片全部保留-CK),分别在不同处理下移植目标种幼苗并结合土壤性状,探究芒萁层片生态筛效应及其潜在机理。结果发现:1)桉林芒萁根毯层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钠、交换性钙、交换性镁和阳离子交换量均显著高于芒萁红壤层和裸地红壤;2)多数乔木种和草本种在芒萁根毯层保留时无法存活,仅荷木、桃金娘、梅叶冬青和野牡丹等目标种幼苗在保留芒萁根毯层处理(AR和CK)下能够存活与生长。这表明芒萁层片确实具有生态筛效应,且其关键在于根毯层的作用而并非土壤养分改善作用。理论上,芒萁层片(尤其是根毯层)与生态恢复的生物阈值突破密切相关,未来需要进一步解析芒萁根毯层的结构与功能。应用上,华南地区存在大量以芒萁为单优林下植物的人工林类型(如桉林等),在进行结构优化与林分改造时需注意芒萁的生态筛效应。  相似文献   
3.
秦皇岛柳江古植物遗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研究河北秦皇岛柳江古植物群,共发现植物化石44属86种,主要属种有蕨类,石松,苏铁,银杏,科达等植物,华夏植物群特征明显,纵向分布可划分为6个植物组合,其中有少量安加拉植物群混生分子,该古植物化石遗迹是宝贵的资源,具有较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同时是科普教育,旅游开发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4.
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地理成分及区系相似性分析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朝运  刘鹏 《地理科学》2005,25(3):379-384
分析了浙江磐安蕨类植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现知磐安共有蕨类植物34科、60属、112种(包括各种变种和变型)。磐安蕨类植物以东亚分布类型为主,特别是中国-日本分布类型最多,亚热带、暖温带特征显著,该区应置于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从暖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范围内。最后,文章生成了反映22个蕨类植物区系相似性关系的二维投影图和最小生成树图,对区系间的相似性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相结合能较客观地反映蕨类植物区系间的异同,可为多区系比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菲律宾南部MD06-3075和婆罗洲东北部MD98-2178两个深海钻孔的孢粉分析,结合氧同位素记录以及西太平洋地区已有的孢粉记录,得到末次冰期研究区域海洋孢粉中的红树林花粉和蕨类孢子含量比间冰期时要低,特别是在末次冰盛期.这可能体现了冰期时海平面较低,湿度较低等环境和气候条件.同时,西太平洋一系列海洋孢粉记录的对比发现,南海南部陆坡地区冰期时的红树林含量仍然较高,巽他陆架等地区冰期时的蕨类孢子含量则表现为明显高值.这些记录的差异可能说明了由于不同地区的地形分布特征不同,在冰期海平面下降时,导致陆架出露的幅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如果陆架较宽,则海平面波动会显著改变植被分布范围和孢粉传播距离等,从而对孢粉数据的气候、环境指示意义产生影响.因此,海洋孢粉数据解释时需要结合多种沉积记录指标以及地球物理调查等,提高海平面变化以及相应的沉积环境演化对孢粉搬运沉积的了解程度,增强海洋孢粉中古气候、古环境信息的有效提取.  相似文献   
6.
大约在亿万年前,天台是个有湖、有平原的山间盆地,湖间碧波荡漾,四周生长着大片大片的蕨类和苏铁类植物,湖深滩窄、气候炎热潮湿、林木繁茂.这里是恐龙的乐园,形体庞大的鸟臀目恐龙生活在湖水里和岸滩上,体态笨重的甲龙生活在湖边和湿地上,它们在湖岸沙滩下蛋,茂盛的蕨类和苏铁类植物延续着它们的生命.就这样,它们主宰地球长迭16亿年.6500万年前的某一天, 一颗行星撞击地球,引发了洪灾,气候骤然变冷,恐龙蛋难以孵化,生存链被打断了,恐龙遭遇了灭顶之灾,中生代盛极一时的恐龙家族销声匿迹了.但恐龙的遗骸以及尚未孵化的恐龙蛋被砂土等沉积物所覆盖,在地质作用下神奇地演成了"化石".  相似文献   
7.
张惠之  王开发 《沉积学报》1996,14(A00):107-114
本文研究了长尾复叶耳蕨孢子原生烃类及其热演化试验产烃的烷烃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蕨类孢子生烃在未成熟-成熟阶段以高碳烃烃类为主,在高-过成熟阶段以低碳烃烃类为主。  相似文献   
8.
邓胜徽 《地质论评》1995,41(2):135-143
从大化石和孢粉资料两方面总结了我国晚中生代单缝孢类真蕨植物的特点及其兴衰史,认为单缝孢类真蕨植物的在我国北方地区早白垩世植物群中的出现,繁盛和衰退与该地区的潮湿,特别是温暖潮湿型古气候背景关系十分密切,据此阐明了该类植物的潮湿,特别是温暖潮湿型古气候的指示意义,其中多数化石与现生真蕨Athyrium,Dryopteris属等的形态和繁殖器官结构非常相拟,反映真蕨类进入了一个新的演化阶段,并提出Dr  相似文献   
9.
蕨类植物化石繁殖器官微细构造研究方法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胜微  姚立军 《现代地质》1995,9(1):19-26,T001
本文介绍了蕨类植物化石原位繁殖器官微细构造研究的实验技术和方法,讨论了这一研究在蕨类植物化石的分类归属和系统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根是植物的重要营养器官,对维持植物生理活动及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极为重要。真蕨类植物的根系以可预测的方式起源于枝,被称为枝生根,通常也被称为不定根。相比于对种子植物根系的广泛研究,对真蕨类植物根系的认识较为薄弱。通过广泛收集各类文献中有关真蕨类根系的信息,以及观察大量化石、现生植物标本,对若干化石及现生真蕨类植物根系的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综述。在繁盛于中、晚泥盆世的早期真蕨类植物中,密集的枝生根着生于茎轴、或推测的根状茎、或主干膨大的基部上;根系的分枝罕见,若存在,则仅表现为等二歧式分枝;而在真蕨纲冠群植物中,枝生根密集或稀疏,根系呈单轴式分枝,侧根发育,可达2级甚至更多。真蕨类根系统的形态演化可采用“顶枝学说”进行解释: 真蕨类植物的根系具有一定的演化保守性,均为枝生根;早期真蕨类的原始根系可视为不分枝的或偶见二歧式分枝的顶枝束;经历顶枝束的越顶生长,侧根系统在真蕨纲冠群中演化出现。真蕨类根系的构型、形态、解剖结构、生物量分配等信息可在化石记录中得以揭示,这些信息可为探讨植物根系的演化及研究地史时期的植物—土壤系统提供重要依据。最后,简述了这方面研究的1个案例,即北京西山侏罗纪地层中的真蕨类根系化石及根系—土壤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