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鲆鲽鱼类品种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王新安,马爱军,黄智慧,刘 滨,薛宝贵,侯仕营.鲆鲽鱼类品种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J].海洋科学,2010,34(7):100-105.
作者姓名:王新安  马爱军  黄智慧  刘 滨  薛宝贵  侯仕营
作者单位:1.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
2.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上海,201306
3.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青岛市海水鱼类种子工程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农业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开放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71;乳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山东,乳山,264500
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nycytx-50); 国家支撑计划专题(2006BAD01A12012); 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nyhyzx07-046);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09-ts-11)
摘    要:<正>动植物育种的科学理论在20世纪初期建立起来1]。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遗传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不断发展,扩大了生物遗传改良的范围,除了传统的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外,还发展了辐射诱变、化学诱变、单倍体、多倍体、体细胞杂交、细胞核移植、抗性、染色体工程以及基因工程育种等方法2]。上述育种技术在许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在禽畜和农作物品种改良、创造新品种和产业开发应用中成果显著。但是在水产领域取得的遗传育种成就还很有限,系统选育的优良品种很少,绝大多数的养殖对象是野生品种,大约仅1%~2%的水产品得益于品种的遗传改良1]。

收稿时间:2009/6/11 0:00:00
修稿时间:5/4/2010 12:00:00 AM

Progres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of flatfish
WANG Xin-an,MA Ai-jun,HUANG Zhi-hui,LIU Bin,XUE Bao-gui and HOU Shi-ying.Progres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of flatfish[J].Marine Sciences,2010,34(7):100-105.
Authors:WANG Xin-an  MA Ai-jun  HUANG Zhi-hui  LIU Bin  XUE Bao-gui and HOU Shi-ying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