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大隆组放射虫岩及其形成环境
引用本文:金若谷.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大隆组放射虫岩及其形成环境[J].地质论评,1987,33(3):238-248.
作者姓名:金若谷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北京
摘    要:从沉积序列、物质组分、沉积构造和生物共生组合特征以及古地磁、板块构造资料表明,四川龙门山北段晚二叠世大隆组的放射虫岩主要有两种:一种为黑色层状放射虫岩,另一种为灰色结核状(或飘带状)放射虫岩。经研究认为本区放射虫岩形成于低纬度赤道带,扬子板块和中朝板块间的西南边缘较深水海槽,即为扬子台地的西北边缘海槽。探讨了放射虫岩形成时的海水深度(150—500m或500m以下)和CCD之关系。提出了海底地形、海水深度、洋流(或底流)循环状况以及氧化-还原条件等是控制放射虫岩类型(即黑色层状放射虫岩和灰色结核状放射虫岩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