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印支运动以来南黄海盆地的构造变形与演化
引用本文:雷宝华,陈建文,梁杰,张银国,李刚.印支运动以来南黄海盆地的构造变形与演化[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3).
作者姓名:雷宝华  陈建文  梁杰  张银国  李刚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海洋油气资源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
摘    要:基于南黄海盆地历年来的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和下扬子海陆对比,分析了南黄海盆地印支期以来的主要构造变形特征。认为其构造变形主要有3期:晚印支-早燕山期的前陆变形、燕山中期黄桥事件的转换变形和喜马拉雅晚期三垛事件的断坳变形。并控制前陆、断陷和坳陷3期盆地的形成。盆地演化经历了挤压褶断、碰撞造山,压、张脉动和走滑,拉张块断和反转,挤压收敛等发展过程。盆地构造变形机制主要受扬子和华北板块漂移碰撞、古太平洋板块活动特征和大型走滑断裂应力环境等影响。南黄海盆地构造变形具有规律性:平面上,以NE、NEE、近EW、NW向为主。从西往东,构造的走向为NEE向→近EW向→NW向;从北往南,构造变形具有强→弱→强特征和分带性,构造的走向为NEE向→近EW向。纵向上,海-陆相盆地活动展示了早期褶皱逆冲和晚期伸展断陷的"跷跷板"变形格局,并具有早期"北强南弱的不均衡对冲"和晚期"北深南浅断陷"的构造格局。海相盆地上构造层比海相下构造层冲断变形强。崂山隆起南部的高石稳定带为南北不均衡对冲的弱变形区和应力释放区,中-古生界受后期改造作用较弱,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