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基于原位观测的黄河水下三角洲悬浮物浓度叠加锯齿模型
引用本文:朱超祁,单红仙,刘晓磊,盛连成,邢聪聪,王振豪,贾永刚.基于原位观测的黄河水下三角洲悬浮物浓度叠加锯齿模型[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8(1).
作者姓名:朱超祁  单红仙  刘晓磊  盛连成  邢聪聪  王振豪  贾永刚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中国石油工程建设公司华东环境岩土分公司;国家海洋局北海环境监测中心;
摘    要:利用海底原位三脚架搭载水动力观测仪器,在黄河水下三角洲进行了为期134天的原位观测,获取了该海域波浪、潮汐、海流、海水温度、浊度等相关数据。并利用观测点海域的表层沉积物进行室内测试,发现该海域表层沉积物以粉砂为主,悬浮物浓度与海水浊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底层(距离海床约50cm处)悬浮物浓度在2~4g/L范围内变化。切应力计算结果与原位观测结果表明,强浪过程中波浪对泥沙起动起控制作用,进而显著提高悬浮物浓度;其余时间段,海流控制泥沙起动,悬浮物浓度随流速动态波动。该海域悬浮物浓度表现为叠加锯齿模型。因波浪作用而形成大锯齿,因海流作用而形成小锯齿。切应力计算结果可以较好地解释该模型。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