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太湖3个典型水域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
引用本文:王晓玲,徐东坡,刘凯,段金荣,施炜纲.太湖3个典型水域红鳍原鲌(Cultrichthys erythropterus)δ~(13)C和δ~(15)N值的变化规律[J].湖泊科学,2015,27(5):925-931.
作者姓名:王晓玲  徐东坡  刘凯  段金荣  施炜纲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无锡 214081,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无锡 214081,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无锡 214081,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无锡 214081,南京农业大学无锡渔业学院, 无锡 214081;农业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 无锡 214081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3JBFT03)资助.
摘    要:运用稳定性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红鳍原鲌δ13C和δ15N值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贡湖湾、鲤山湾和东太湖3个典型水域的红鳍原鲌食性差异.结果显示,红鳍原鲌的δ13C值与体长、δ15N值与体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大个体的红鳍原鲌(体长138 mm)δ13C值和营养级显著高于小个体红鳍原鲌(体长138 mm),表明红鳍原鲌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口裂的增大和捕食能力的加强发生了食性转变现象:食物来源由小型浮游动物向鱼类转变.红鳍原鲌的δ13C在3个水域中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太湖(-25.17‰±2.56‰)作为养殖活动影响区均显著低于贡湖湾(-23.11‰±1.05‰)和鲤山湾(-22.73‰±1.31‰),而且个体普遍偏小,说明红鳍原鲌种群分布可能存在一定的区域性,会根据栖息环境选择食物来源.红鳍原鲌在高浓度蓝藻的环境下,偏向摄食较大个体的动物性饵料,减轻对浮游动物的摄食压力,间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发展.另外,还讨论了红鳍原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其资源保护和合理配置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太湖  红鳍原鲌  δ13C  δ15N  体长  营养级位置
收稿时间:2014/10/12 0:00:00
修稿时间:2014/12/5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