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四川汶川七盘沟“7·11”泥石流破坏建筑物的特征与力学模型
引用本文:曾超,崔鹏,葛永刚,张建强,雷雨,严炎.四川汶川七盘沟“7·11”泥石流破坏建筑物的特征与力学模型[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14(2).
作者姓名:曾超  崔鹏  葛永刚  张建强  雷雨  严炎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山地灾害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KZZD-EW-05-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30742,41190084)
摘    要:2013年7月11日,四川省汶川县威州镇七盘沟暴发大规模泥石流。通过实地调查和测量,获取了98份建筑物破坏样本。泥石流中大石块、漂木和生活废弃物是参与破坏的主要介质;建筑物长轴方向与流向垂直时,更易遭受破坏;而长轴方向与流向平行且规则分布时,首个遭遇泥石流的建筑物会严重破坏,但也起到阻挡泥石流和耗能的作用,较好地保护了其后的建筑物;当建筑物分布不规则时,首个和凸出的建筑物均遭受冲击破坏;距泥石流出口和主流线越近,建筑物破坏越严重。分析建筑物破坏特征发现:受损建筑物表现的破坏模式因结构类型不同而异;若以梁和柱为承重构件,其破坏主要因柱体受冲后产生塑性铰或被剪断,致建筑物倾斜或倒塌,而以砌体为承重构件者,其破坏表现为承重墙体产生裂缝或垮塌致建筑物整体倒塌。参照建筑物破坏模式,以静力学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提出建筑物柱体和墙体破坏的临界条件计算公式。最后,依据泥石流的破坏方式和建筑物受损模式,将七盘沟建筑物的破坏划分为5个等级,并讨论了甘肃舟曲泥石流和本次灾害期间建筑物破坏特征的异同。本研究从案例分析的角度,为泥石流危险区城镇及居民点建筑物规划布局和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关 键 词:泥石流  建筑物  破坏特征  力学模型  极限平衡理论  临界条件  汶川  四川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