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昭通褐煤盆地成因类型的探讨
引用本文:沈玉蔚.昭通褐煤盆地成因类型的探讨[J].云南地质,1982(2).
作者姓名:沈玉蔚
作者单位:云南一四三煤田地质勘探队
摘    要:燕山运动形成了褐煤盆地的基底构造,它对上新世含煤建造的沉积起着较大的控制作用。昭通古向斜的继承性活动是控制褐煤盆地生成的主导因素,导致沉积中心与构造中心基本一致。盆缘的古断裂F_1、F_2在煤盆地的形成初期,由于它的活动,在靠近古断裂的地段沉降速度快,便形成了厚度较大的冲积、洪积扇;远离断裂带的地段沉降速度缓慢,沉积了最厚的煤层。煤层的沉积边缘基本上以断裂F_2为界。近边缘断裂F_1、F_2的区段,地层厚度最大,而煤层厚度变小以及尖灭。煤层底板构造线及富煤带的展布,严格受同沉积褶皱与断裂的控制,也受主要构造线的控制,因此厚度变化与褶皱构造部位有明显的联系,沉积过程与褶皱过程是相伴而成的。通过本区构造体系的分析,昭通褐煤盆地的沉积模式是典型的构造坳陷型煤田。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