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近百年来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时空演变分析
引用本文:余姝辰,李长安,张永忠,余德清,贺秋华,王伦澈,李亚涛,罗建强.近百年来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时空演变分析[J].遥感学报,2021,25(9):1989-2003.
作者姓名:余姝辰  李长安  张永忠  余德清  贺秋华  王伦澈  李亚涛  罗建强
作者单位:1.湖南省自然资源事务中心, 长沙 410007;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 430074;3.洞庭湖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07;4.国土资源评价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007;5.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长沙 41000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871019,41672356);湖南省自然资源厅项目(编号:2018-10,HNPCA2014-9-1,NGQJC2015-01,GJGQJC2016-04,pc2013-7-01,03,04)
摘    要:研究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时空演变情况,本文利用1930年代以来10个时段的历史地形图和航天航空遥感数据,采用遥感解译、数据统计分析与历史对比方法,分析民国中期(1930年)以来各时段洞庭湖区垸内湖泊的空间分布特征、面积时序变化,利用2018年度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中内湖数据进行精度检验,精度达98.62%。结果表明:洞庭湖区内湖数量与面积分别从1938年的640个、994.30 km2增加到2018年的1057个、1578.33 km2,其变化过程并非呈持续增加趋势,而是经历了增加、减少、再增加的3个时序变化阶段,呈现波状起伏特征。民国中期(1930年)至建国初期(1958年),因通江湖泊大量围垦,内湖数量和面积均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其后,1959年—1978年,在“以粮为纲”的农业背景下,内湖被大量围垦,数量和面积萎缩至民国中期(1930年)以来的最低值;改革开放(1979年)以来,随着“退田还湖”和水产养殖等农业结构调整,内湖面积呈现大幅增加趋势。洞庭湖区垸内湖泊总体呈增加趋势,但不同规模、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等不同特征的垸内湖泊变化情况不同。总体而言,围湖垦殖是内湖形成的主要驱动,粮食保障与水产养殖是内湖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可为洞庭湖区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提供客观资料。

关 键 词:民国以来  历史地图  遥感技术  洞庭湖区  垸内湖泊  时空演变
收稿时间:2020/3/5 0:00:00

Analysis of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of lakes in the Dongting Lake Area in the past 100 years
Institution:1.Hunan Natural Resources Affairs Center, Changsha 410007, China;2.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Wuhan 430074, China;3.Hunan Key Laboratory of Remote Sensing , Monitoring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Dongting Lake area, Changsha 410007, China;4.Hunan Key Laboratory of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and Resources, Changsha 410007, China;5.Hunan Planning Institute of Land and Resources, Changsha 410007, China
Abstract:
Keywords:since the Republic of China  historical map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the Dongting Lake area  inner lakes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点击此处可从《遥感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遥感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