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质和地球科学的贡献
引用本文:Dieter Jkel.李希霍芬对中国地质和地球科学的贡献[J].第四纪研究,2005,25(4):409-431.
作者姓名:Dieter  Jkel
作者单位:Institute of
基金项目: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专项基金
摘    要:斐迪南·冯·李希霍芬出生于1833年。少年时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使他对地质学产生了兴趣。当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随父母游历了家乡的许多地方,并且利用暑假到阿尔卑斯去旅行。在柏林学习地质学的时候,就显示出他宽厚的知识基础,他很快就意识到对他而言,未来工作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1859年,为了获得财政支持进行欧洲以外地区的研究,李希霍芬申请参加了普鲁士政府向东亚派遣的一支探险队,开始了他最初对中国地质的研究。1862年当探险队的成员开始返回柏林,他独自到了上海开始他自己在中国的研究工作。只是由于太平天国起义,他的计划没能立即实现。1868年新年前夕,他和他的朋友对全球地质勘探的状况做了一个回顾,认为中国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应用上都是最有研究价值的国家之一。于是他选择了中国作为他进行地质研究的对象。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他制定了详细的研究方向和工作方法。李希霍芬希望建立一个系统的中国地质学的基础。他认为野外工作是第一位的。除了对可开采的矿床进行了估计,他还特别注意了中国煤炭沉积的储量和产量。在1868到1872年期间,他在中国先后进行了7次旅行。他是第一位对中国地质从基础上进行研究的外国地质学家。旅行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来自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商业会馆。他提交了一份地区经济信息的报告,这个报告包括了中国的交通、贸易路线,煤矿的形成、品位和储量、可采性以及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等。他重要的科学文献是关于经济、运输和人口地理学。从他的著作《中国》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丝绸之路”的命名是在汉学家、古典文献学家以及地图学家共同合作研究之前。在综合大量的文献后,他在地图上详细地标注了“丝绸之路”,并且讨论了汉朝及其以后历史时期内中国境内主要的贸易路线。由于丝绸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商品,因此他把这条贸易路线称之为“丝绸之路”。对于社会、经济问题与地质问题的综合认识,使他同时又成为一个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和德国的地图工作者一起开创了一种新的地形的描绘方法,并且修正了当时的中国地图,使中国地图有了更为详尽的内容。对比当时在中国出版的地图,他们绘制的地图在很多方面是全新的,如他们采用图解法(graphicpresentationsofmontains)来代表山脉和其他的地形形态特征。在地质学领域,他绘制了中国地质图,及《中国地图集》中的地形图,连同后来出版的4卷《中国》书稿中大量的横断面和地层剖面,奠定了中国乃至东亚的地质学基础。但是他从来没有把制图作为他旅行的一个主要目的。对他来说,制图只是作为来证实他的野外观察的一个方法,以尽可能正确地体现出地貌的基本特征。李希霍芬到中国旅行的最主要的目的是研究中国地质。他是第一个把中国地质按着现代组成物的分布、序列,发展成为一个系统。可以认为,他是把中国地质学发展成为一门科学的创始人。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知识使他很快就认识到了中国地质结构的原理。他的综合知识使他可以在地图上系统地标绘出他所观察到的现象。他的主要成果集中体现在《中国地图集》中的27张地质图,《中国》书稿中另外14张地质图以及大量的剖面图。另外矿产资源也是他研究的主要的内容。他不仅研究了煤炭资源,同时也经常记录贵金属矿产资源。他是最早注意到中国黄土具有风成特征的地质学家。他在研究黄土剖面时,注意到大部分没有层理的沉积物都保存有大量的陆生软体动物的壳。由此,他得出与前人相反的结论,认为黄土不是湖相沉积物,而是风成沉积物。并以北美大草原所见到的草将粉尘固定的过程作为他风成假设的证据。他认为黄土沉积是草原环境下形成的,当时的植被是草原。并且认识到粉尘来源于西部和北部的中亚的沙漠地区。他只是没能将冰期、间冰期的粉尘沉积加以区分。他研究的另一个科学领域是地貌学。在地貌学中他是最先描述一些地表变化过程的先驱者之一。正如他一直意识到的自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一样,他同样将地球生态系统看作是地质结构、地貌过程、与气候有关的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所组成的一个复合体。他是最早萌生地球系统的科学思想的科学家。李希霍芬对中国的研究起初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直到他的《中国》出版以后,他对中国地质学和地理学的影响才明显起来:他的著作和地图很快就传入中国,在学术界被广泛地阅读和讨论;他的书是地质学和地理学专业的基础教材。不仅在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他的发现也得到了认可,并获得了很高的评价。19世纪末,世界上没有哪个科学家像他那样了解中国和东亚。他也从一个地质学家成为一个跨越多个学科的大科学家,他的影响在他的那个时代体现在科学领域的很多学科之中。李希霍芬在中国现在仍然有很高的赞誉。他的方法学的研究以及他的《探险家指南》,对于年轻的地质科学工作者,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他的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对当前土地退化、生态不平衡等环境问题的解决仍然起着指导性作用。

关 键 词:中国地质  丝绸之路  黄土研究  地球系统科学
收稿时间:2005-05-18
修稿时间:2005-05-25

Ferdinand von Richthofen's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geology and geosciences
Dieter Jkel.Ferdinand von Richthofen's contributions to Chinese geology and geosciences[J].Quaternary Sciences,2005,25(4):409-431.
Authors:Dieter Jkel
Institution: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Malteserstr,74-100,12249 Berlin,Germany
Abstract:Ferdinand von Richthofen was the first foreign geologist gathering fundamental knowledge on the geology of China in the course of seven expeditions between 1868 and 1872. As his travels were partly funded by foreign sponsors, he was held to report economically applicable results. Thus reports were written on traffic lines and trade routes in China, the occurrence of coal deposits, their quality and size, mine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on the world market. Important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are those on economic, transport and population geography in this context he created the term "Silk Road" and cartography. Together with German cartographers he developed a new method of orographic mountain presentation in maps and corrected existing maps on China. In the field of geology he created geological maps, published together with his orographic maps in his two-volume "Atlas von China", together with four text volumes with numerous cross sections and stratigraphic tables, laying the foundations of the geology of China and East Asia. Another field of his scientific publications is that of geomorphology, of which he i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in first describing many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Thanks to his palaeontological training and experience from the North American prairies he was the first to identify the Chinese loesses as aeolian deposits. With respect to landscape structure he reported on the fertility of soils, their degradation by misuse and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this on the economy. As he was always aware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activity and as he saw the geoecosystem as a composit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geomorphic processes, climatically relevant ecological conditions and human activity, he is one of the first geosystems researchers. With his methodological studie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his "Führer für Forschungsreisende"(Explorers'guide) he has made last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education of young geoscientists.
Keywords:China research  Silk Road  loess formation  geosystems research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第四纪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