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湿地植被格局成因研究进展
引用本文:李旭,谢永宏,黄继山,陈心胜.湿地植被格局成因研究进展[J].湿地科学,2009,7(3):280-288.
作者姓名:李旭  谢永宏  黄继山  陈心胜
作者单位:1.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站,湖南,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
2. 中国科学院洞庭湖湿地生态研究站,湖南,长沙,410125;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心,湖南,长沙,410125
3. 湖南农业大学生物科学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2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摘    要:植被格局是指植被在生活空间中的位置和布局状况,是物种生物学特性和外界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湿地植被在景观上总是沿着某个环境梯度呈较明显的带状分布特点,但是关于带状分布形成的机理目前还不是很清楚.大量事实表明,湿地植被格局不仅受制于湿地自身自然环境状况(包括非生物和生物因素),同时也取决于湿地植物种的生物学特性,并且受到人类干扰活动的影响.具体成因如下:非生物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和土壤等,这些因素通过对水、热、光和营养等因子的分配而在不同尺度上影响湿地植被的组成和分布,其中,水位和盐度梯度分别是淡水和盐沼湿地植被格局形成的主导因子.生物因素主要包括竞争和植食作用,高竞争力物种采用迅速繁殖和扩散的策略成为优势物种直接影响植被的分布,植食作用则可能通过改变植物间竞争关系而影响植物分布.物种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胁迫忍耐力及繁殖和定居能力等,如洪水忍耐力高的物种往往分布在最高水位的区域,繁殖和定居能力强的物种能使自身在复杂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人类活动可以通过改变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的相互关系来影响植被分布格局.针对当前研究的现状,今后的研究应在淡水湿地系统植被成因,生物因素如植物间相互作用以及植物自身关系的权衡对格局的影响,微生物作用对植被格局的影响,野外控制实验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强.

关 键 词:湿地  植被格局  环境因子

Research Progresse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Wetlands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