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中系列藿烷酸的检出及意义
引用本文:管红香,吴能友,茅晟懿,朱小畏,邬黛黛,杨胜雄.南海北部冷泉碳酸盐岩中系列藿烷酸的检出及意义[J].地球科学,2013(5):1014-1022.
作者姓名:管红香  吴能友  茅晟懿  朱小畏  邬黛黛  杨胜雄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可再生能源与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广州天然气水合物研究中心;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No.KZCX2-YW-GJ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41103043,41003010);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No.2011A080403021);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No.KGZD-EW-301);国家海洋地质专项项目(No.GHZ2012006003);中国科学院-国家外国专家局创新团队国际合作伙伴计划
摘    要:对南海东沙海域九龙甲烷礁冷泉碳酸盐岩的藿烷酸系列化合物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冷泉碳酸盐岩中含有17β(H),21β(H)-30-藿烷酸至17β(H),21β(H)-33-藿烷酸系列化合物.其中site1样品TVG3-C2(ANME-2古菌种群为主)中的17β(H),21β(H)-32-藿烷酸化合物亏损13 C(-69.8‰),且其同位素值较接近iso-/aiso-C15∶0脂肪酸(-75.2‰~-90.0‰),说明其母质摄入了甲烷来源的碳.尽管site2(TVG13-C3和TVG14-C2)和site3(TVG8-C5)自生碳酸盐岩中藿烷酸化合物都表现出了非渗漏特征(-30.7‰~-40.3‰,ANME-1古菌种群为主),但这些样品中藿烷酸的δ13 C值同样较接近硫酸盐还原菌来源的iso-/anteiso-C15∶0的δ13 C值(-32.5‰~-49.8‰).由此说明大多数存在于以ANME-1种群为主的渗漏环境中的硫酸盐还原菌并没有参与到甲烷厌氧氧化作用中,而导致藿烷酸化合物和硫酸盐还原菌来源的生物标志物并不明显亏损13 C,并且δ13 C值相近.

关 键 词:藿烷酸化合物  甲烷营养菌  冷泉碳酸盐岩  九龙甲烷礁  微生物  地球化学.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