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
引用本文:高爽,肖天贵,吴莉娟.长江中下游一次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9,42(3):58-67.
作者姓名:高爽  肖天贵  吴莉娟
作者单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成都,610225;凉山州气象局,四川 西昌,6150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摘    要:利用中国国家级地面气象站基本气象要素日值数据集(V3.0)和欧洲中心1°×1°的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次暴雨过程的湿Q矢量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雨带始终呈东北—西南带状分布,累计降水量最大值在450 mm以上,具有降水历时长、总量大、强度大、降水集中、雨带稳定的特点。中低层非地转湿Q矢量散度场(700 hPa、500 hPa)能较好地表现出暴雨落区的分布特征,其负值区可作为预报降水的有利工具,但总体来说500 hPa的诊断效果不如700 hPa的好。此次暴雨过程都伴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尤其7月1—3日整个大气上升运动更为明显,对流活动旺盛,对应1—3日的降水强度也很大。垂直运动的上升区与湿Q矢量散度的负值区始终保持一致,并与暴雨区对应较好。Q~*_x和Q~*_y的正负值在东西方向上相间排列,暴雨区上空是Q~*_x和Q~*_y正负值的交汇处,而交汇处是两个次级环流圈共有的上升气流区,上升气流携带低层的暖湿空气,为此次暴雨过程创造了有利的水汽辐合条件,有利于暴雨的形成和维持。

关 键 词:长江中下游  暴雨  湿Q矢量  诊断分析

Diagnostic Analysis of Wet Q Vector for a Rainstorm Proces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Gao Shuang,Xiao Tiangui,Wu Lijuan.Diagnostic Analysis of Wet Q Vector for a Rainstorm Proces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J].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9,42(3):58-67.
Authors:Gao Shuang  Xiao Tiangui  Wu Lijuan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与环境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与环境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