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吕梁山脉中北段元古代花岗岩体隆升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
引用本文:黄志刚,郑庆荣,孙二虎,王丹丹.吕梁山脉中北段元古代花岗岩体隆升演化的裂变径迹证据[J].地质学报,2018,92(6):1216-1227.
作者姓名:黄志刚  郑庆荣  孙二虎  王丹丹
作者单位:忻州师范学院地理系
基金项目:忻州师范学院一般研究项目(编号201721)
摘    要:研究区位处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在中-新生代经历了多次构造体制与区域构造属性的重大转变。对吕梁山脉中北段古元古代花岗岩体隆升剥露的定量化研究,可以更加整体、直观的认识中部构造带内基底岩石隆升剥露作用,有助于了解华北克拉通演化过程。同时能为周围能源型盆地的形成演化提供佐证,深化对盆地资源赋存条件的认识,从而为资源的开发提供基础证据。通过对研究区古元古代花岗岩体系统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采样分析,揭示了基底岩石初始隆升剥露作用发生在晚白垩世至新生代早期,主要有两个阶段:白垩世晚期约88~77Ma和新生代早期约65~53Ma。之后,样品处在磷灰石退火带之上,虽有短暂的再次埋藏,但总体一直处在抬升剥露作用下。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和热史模拟表明,不同岩体抬升剥蚀在时空上具有非均衡性,晚白垩世早期,中部关帝山岩体呈穹隆状隆升剥蚀。北部芦芽山岩体和云中山岩体晚白垩世遭受挤压,发生隆褶变形。新生代以来,岩体加速隆升,早期(65~53Ma)是岩体抬升-剥露速率出现转折的关键时期,与东西两侧相邻断陷的发育具成因上的耦合联系,在华北地块中部地区具有区域响应,并可能奠定了现今吕梁山脉中北段的地势发展格局。

关 键 词:裂变径迹  抬升-剥露  中-新生代  花岗岩体  吕梁山脉中北段
收稿时间:2017/5/22 0:00:00
修稿时间:2017/9/10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