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重庆侏罗纪地层区土壤硒含量分异:以江津和石柱地区为例
引用本文:刘永林,赵家宇,刘怡,吴梅,肖慧娴,刘丁慧,田兴磊.重庆侏罗纪地层区土壤硒含量分异:以江津和石柱地区为例[J].现代地质,2023(6):1644-1654.
作者姓名:刘永林  赵家宇  刘怡  吴梅  肖慧娴  刘丁慧  田兴磊
作者单位:1. 重庆师范大学GIS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2. 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3.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江津百岁老人与天然水、土壤中生命元素的区域分异研究”(41502329);;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不同地层岩性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土壤硒及其赋存形态分异的影响机制”(CSTB2023NSCQ-MSX0496);
摘    要:相似地质背景区、相同成土母岩下土壤硒的空间分异特征的研究相对薄弱,长期制约着对土壤硒素分异机制的全面认识。本文以同处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且成土母岩同为侏罗纪陆相红色碎屑岩的重庆市江津区和石柱县为研究区,通过野外采样、室内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探讨土壤硒及其生物有效性的分异特征,对揭示土壤硒富集机制提供新的参考。结果表明,江津区表层土壤总硒(TSe)含量(0.32×10-6)显著高于石柱县(0.21×10-6);江津区富硒等级土壤占比46%,而石柱县为21%。江津区表土磷酸盐提取态硒(ASe)含量(0.03×10-6)和ASe/TSe(11.2%),均显著高于石柱县(0.02×10-6和9.9%)。与石柱县相比,江津区表土TSe、ASe与土壤有机质(SOM)的相关程度较强。研究认为,即使同发育在四川中生代前陆盆地侏罗纪陆相红色碎屑岩上的土壤,土壤硒含量及其生物有效性也具有显著性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差异影响了土壤硒的迁移和富集所致。

关 键 词:  侏罗纪  陆相红色碎屑岩  江津区  石柱县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