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新品种“东海1号”体长相关的DArT标记筛选
引用本文:徐圣钊,林勉,闫松松,史雨红,苗亮,李明云,陈炯.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新品种“东海1号”体长相关的DArT标记筛选[J].海洋与湖沼,2016,47(5):1047-1054.
作者姓名:徐圣钊  林勉  闫松松  史雨红  苗亮  李明云  陈炯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宁波 315211,宁波大学海洋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 宁波 315211
基金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2AA10A403号;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2012C12907-8号;“水产”浙江省重中之重开放基金,xkzsc1417号;宁波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5A610263号。
摘    要: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是我国重要的海产经济鱼类。因多年未加选育的累代养殖,养殖大黄鱼生长缓慢,性早熟、免疫力低下,亟需对养殖大黄鱼进行遗传改良。多样性芯片技术(Diversity arrays technology,DAr T)具有高通量和低成本的显著特点,不需要明确物种的基因组DNA序列信息,因而广泛应用于动植物遗传图谱制作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本研究旨在采用DAr T技术鉴定与"东海1号"大黄鱼体长相关分子标记。首先随机测得"东海1号"大黄鱼199个个体体长,均值为13.45cm,符合正态分布(P0.05),"极端大群体"和"极端小群体"之间差异显著(P0.01)。然后采用7组限制性内切酶组合(Pst I/Alu I、Pst I/Ban II、Pst I/Bsp1286I、Pst I/Bst NI、Pst I/Hae III、Pst I/Rsa I、Pst I/Taq I)分别进行酶切,获得基因组代表性DNA片段并用于文库构建。根据多态性克隆数和多态性率确定Pst I/Rsa I酶切组合为最优降低基因组复杂度方法。之后从Pst I/Rsa I基因组代表性DNA片段文库中扩增获得3360个片段,以此为多样性芯片探针进行芯片点制,杂交筛选获得18个大黄鱼体长相关DAr T候选标记。经过新群体样本再次验证,仍有8个DAr T标记与体长相关。本研究有助于选育生长性状优良的大黄鱼群体。

关 键 词:大黄鱼  DArT  体长  生长性状
收稿时间:2016/6/20 0:00:00
修稿时间:2016/7/11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与湖沼》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