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微拟球藻的水产饵料效果研究
引用本文:刘建国,殷明焱,张京浦,李宝泉,孟昭才.微拟球藻的水产饵料效果研究[J].海洋科学,2007,31(5):4-9.
作者姓名:刘建国  殷明焱  张京浦  李宝泉  孟昭才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海洋生物中心,山东,青岛,266071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方向性创新项目(KZCX3-SW-215),山东省科技项目(98-18)
摘    要:通过人工高密度培养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alina),对比研究了该藻作为直接饵料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育苗和间接饵料在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育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微拟球藻生长迅速、细胞颗粒小、富含EPA等不饱和脂肪酸、营养比较全面,同时具有较厚细胞壁的特点。通过不同的光生物反应器和高密度培养技术,可以比较容易地实现微拟球藻的高密度培养,藻液细胞密度维持在5~15亿个/mL的高密度水平,最高达到36亿/mL。藻体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因培养条件不同而有差异,其中每个细胞内的叶绿素含量在8.60×10-13g±0.65×10-13g,类胡萝卜素含量在1.45×10-13g±0.12×10-13g。作为直接或间接饵料,微拟球藻在不同水产动物培育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性很大。其中,微拟球藻作为饵料直接投喂栉孔扇贝幼虫,虽可被摄食但不容易消化,造成食物在栉孔扇贝幼苗胃内滞留盈胀,最后出现代谢性饥饿和营养不良现象进一步影响个体生长,该藻在栉孔扇贝幼虫培育中的饵料效果不很理想。相反,利用微拟球藻培育轮虫(Rotifer),然后再将后者投喂牙鲆仔鱼,作为间接饵料微拟球藻不仅大幅提高牙鲆的成活率,同时还明显增加牙鲆的生长速度,是培育仔稚鱼开口饵料轮虫的优质微藻。微拟球藻在不同水产动物育苗中应用效果明显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该藻是否能够被充分消化吸收。因此,有效破碎微拟球藻细胞壁技术和提高消化吸收措施都将推动该藻在水产中的应用。

关 键 词:微拟球藻(Nannochloropsis  salina)  饵料  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  轮虫(Rotifer)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文章编号:1000-3096(2007)05-0004-06
收稿时间:2006-06-12
修稿时间:2006-08-22

Application of Nannochloropsis salina as feedstuff in aquaculture
LIU Jian-guo,YIN Ming-yan,ZHANG Jing-pu,LI Bao-quan,MENG Zhao-cai.Application of Nannochloropsis salina as feedstuff in aquaculture[J].Marine Sciences,2007,31(5):4-9.
Authors:LIU Jian-guo  YIN Ming-yan  ZHANG Jing-pu  LI Bao-quan  MENG Zhao-cai
Institution:Institute of Ocean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Qingdao 266071, China
Abstract:
Keywords:Nannochloropsis salina  feedstuff  Chlamys farreri  Rotif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科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