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动力学意义
引用本文:邓晋福,莫宣学,罗照华,汪洋,赵海玲,赵志丹,苏尚国,喻学惠.青藏高原岩石圈不均一性及其动力学意义[J].中国科学D辑,2001,31(Z1):55-60.
作者姓名:邓晋福  莫宣学  罗照华  汪洋  赵海玲  赵志丹  苏尚国  喻学惠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8040800),国土资源部科技项目(2001010202),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项目(KL.4),IGCP-430项目,新疆305项目(96-915-07-03),国家“211”学科建设子项目资助
摘    要:首先论述现今高原岩石圈结构的不均一性现象, 然后通过事件性质及其序列的讨论, 推演印度-亚洲碰撞后造山过程的P-T-t轨迹及其深部过程, 由此提出青藏高原岩石圈三阶段演化的构造相模型: (1) 早期相:帕米尔型岩石圈冷根; (2) 中期相: 念青唐古拉型减薄岩石圈; (3) 晚期相: 羌塘型“热”岩石圈(由软流圈冷却而来). 最后, 讨论了羌塘地区岩石圈是厚、还是薄?

关 键 词:青藏高原  岩石圈不均一性  造山过程P-T-t轨迹  岩石圈演化的构造相及其类型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科学D辑》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