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次生孔隙形成机制
引用本文:兰叶芳,邓秀芹,程党性,黄锦绣.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次生孔隙形成机制[J].地质科技情报,2014(6).
作者姓名:兰叶芳  邓秀芹  程党性  黄锦绣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国土资源部广西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01-004;2011ZX05001-004)
摘    要:次生孔隙是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砂岩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其中长石溶孔为最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其次为岩屑溶孔、晶间孔及沸石溶孔。基于铸体薄片研究,结合扫描电镜分析、阴极发光分析、物性分析以及碳氧同位素分析,自生高岭石和长石含量、长石溶蚀形成的次生孔隙、岩石物性、碳氧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研究表明,印支期不整合面之下的延长组上部地层(如长1、长2油层组)次生孔隙的形成机制受控于区域性的大气水溶解作用,而远离不整合面的延长组下部地层(如长8油层组)次生孔隙的形成则更多地受到埋藏成岩过程中与长7烃源岩有关的有机酸的影响,尤其是靠近长7生烃中心区域的长8油层组受到有机酸的影响最为强烈。因此,在进行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碎屑岩储层质量预测时应针对不同地区不同油层组的次生孔隙形成机制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式。

关 键 词:次生孔隙  大气淡水  有机酸  三叠系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