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鄂尔多斯高原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沙堆风沙气流结构及其地貌学意义
引用本文:殷婕,哈斯额尔敦,安晶,周炎广,胡日娜,武子丰.鄂尔多斯高原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沙堆风沙气流结构及其地貌学意义[J].中国沙漠,2022(1):184-195.
作者姓名:殷婕  哈斯额尔敦  安晶  周炎广  胡日娜  武子丰
作者单位:1.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自然资源学院;2.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密云中学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71002);
摘    要:鄂尔多斯高原广泛分布的油蒿(Artemisia ordosica)灌丛与风沙流相互作用形成灌丛沙堆,其形态发育主要受控于周围风沙输移状况。利用EC9-1型风向风速传感器和阶梯式集沙仪对平坦覆沙地上油蒿灌丛沙堆周围的风沙气流进行了观测,系统地分析了近地表水平流场、风速廓线和输沙率的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气流结构和输沙率随沙堆位置而变化。自灌丛沙堆迎风侧经两侧至背风侧,气流呈现分离降速、两侧增速、汇集减速的水平分布特征;风速在背风侧坡脚处最小,并随水平距离呈指数关系逐步回增,至4.85H(H是灌丛沙堆总高度)处恢复至旷野风速;灌丛沙堆周围风速廓线均不服从对数变化规律,且在背风侧坡脚0.3—1.0 m内风速随高度增加而减小,出现反向垂直轴涡流;相对于沙堆走向南北侧的起沙风频率差异使两侧输沙率变化不同,进而导致蚀积状态差异,沙堆平面形态由椭圆形向不对称纺锤形逐渐演化;沙堆背风侧均未出现沙尾,即在薄层覆沙剥蚀高原上不充足的沙源和入射风方向变化抑制了沙尾或风影沙丘的发育。

关 键 词:油蒿灌丛沙堆  水平流场  风速廓线  输沙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